“孝顺”是祈愿的中心训喻话题,几乎每首神歌都表达出“做人男女要孝顺,你们年老有人忴”(《诵冼太歌词》)的意愿。《冼太夫人遗训后代语》七言歌更让冼夫人以太婆的口吻教训后代“孝敬父母后敬神”,“将来你们亦会老,日后亦望子孙养。”冼夫人甚至语词激烈地说:“不敬父母丧良心,神不答应天不容。父母不敬有何用,你们不如鸦乳羊。”这里强调遵行孝道是获得冼太神佑的前提条件,“子孝孙贤我欢喜,后代贤孝我更欢”。
随着农村地区传统家庭/家族的瓦解,祖母/婆婆逐渐失去了其家长地位,活跃在宗教领域中的不少老年妇女在家庭中“大权”旁落,只能在神歌中延续原来属于她们的现实权力,借助冼夫人之口对向家庭成员发出训喻的声音。神歌所大力张扬的孝道,正是唱诵神歌的主体信众——老年妇女们在现实生活中最祈盼得到却又最无能为力的部分,传达了信众对于“孝道危机”的忧虑。有时妇女们也会在冼庙吟唱一些劝善山歌,其中有一首61行的劝善山歌《老来难》,以老妇人的口吻讲述老年人的各种窘境,“老来难,老来难,儿孙媳妇个个嫌。”山歌最后呼吁“人人都来敬老人,亲友老友人人怜。”回应着老年妇女对于自己晚年生活的担忧。神歌则往往借冼太口吻,许以老人们一个福寿齐全的未来:“老人男女念冼经,添福添寿老来能。多拜神佛多保佑,九十一百仍青春。”(《诵冼太歌词》)
忠于配偶,维持婚姻的稳定,是冼夫人神歌祈愿部分的另一训喻主题。“教人莫学陈世美,老婆仔女不认亲。贪新弃旧害妻子,害人不到害本身。教人要学高文举,夫妻恩爱不离婚。孝敬爹娘爱妻子,朝都中上状元君。”[29]传统戏曲的陈世美与高文举故事屡屡被神歌所引用,尤其是对糟糠之妻不离不弃的高文举获得了妇女信众的广泛同情与赞赏。《经文新歌》用了22句七言诗文控诉宰相之女温金如何向高文举“强逼为夫妇”,如何对其原配“王珍珍”屡下毒手。这种出乎寻常的控诉不禁让人想到,妇女们正是藉着神歌,抒发她们对于威胁正常家庭的“坏女人”深深的痛恨,以及对于男人忠诚度的不信任感。
虽然“千家有求千家应,万家有求冼太灵”(《冼太新歌词》),妇女们显然认为在冼太之外多邀请一些神灵下降是更为保险的做法。一般民间神歌所唱颂到的神祇都有十个以上,比如《经文新歌》用超过一半的篇幅歌颂各路神灵,包括观音、华光、四大天王等佛教神,太白星君、天师、玉皇大帝、茂(茅)山祖师等道教神,土地公土地母、龙母、康皇帝等地方神灵,还有华佗、关公、包公、孔子等历史人物。神歌一再强调“众仙众神颂到均”,“仙家法家齐颂到,灵仙大佛颂到均”。颂神是获得好生活的一种仪式技巧。正所谓“喜欢拿我经文颂,百病消除无灾根。” (《冼太新歌词》)妇女们希望借助神歌的唱诵,在冼庙这一神圣空间,与诸神建立一种和谐、私密的人神关系,消弭一切可能的灾祸。
歌颂神祇的同时还要伴以祭拜行为,这样才能确保神祇听到她们的祈愿,“拜得神多神保佑,人傍神力草傍春”(《冼太新歌词》)。敬拜也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神歌中往往会有一些敬拜基本知识的提示。“初一十五敬神佛,茶果素菜敬仙神。烧纸就要荤和素,荤素碗筷莫捞乱。初二十六华光诞,㓥鸡烧纸谢神恩。”除了荤素要分开,神歌也提醒信众“上香不烧金银宝,想发大财不可能。上香多烧金银宝,富贵荣华不忧贫。”(《经文新歌》)
粤西地区向来有唱山歌的传统,歌神刘三姐也是受到妇女崇祀的女神之一。冼庙内的妇女神歌与日常山歌相比,具有更面向公共领域的功能:它引导信众在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中,奉行传统的行动与思维模式;同时它也是祭祀仪式知识的备忘录,对如何拜祭的规则和程序都有扼要的介绍,妇女只要唱诵神歌就能粗知祭礼。
在冼庙这一神圣空间所进行的神歌唱诵仪式,为妇女集体记忆的传承提供了一个公共参与的空间。通过展演与阐释神歌,妇女们把自己的生命经验融入到神歌之中,在神人关系中寻找、厘定社群的特定身份。[30]与文学淑媛们的诗歌作品集《国朝闺秀正始集》不同,民间神歌文词粗陋,多有错讹,夹杂少数方言词汇,但这正是适合识字率低的乡里俚妇学习和理解的上好文本。她们的生命经验与信仰知识,正是通过唱诵神歌的仪式得以传承的。 “这篇就是新歌文,教子教媳又教孙,代代永存记在心。”(《经文新歌》)
冼夫人神歌所褒扬的女性行为虽然并未超越儒家伦理对于妇德的规范,但是神歌同样也承载了妇女们独特的生命经验。她们要敬神,要颂神,是因为她们对自己的家人、子孙、村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相信一己的信仰行为可以牵带整个家庭的成员受到神佑。在神歌唱诵行为上,妇女并非完全的被动者,她们带来了自己在生活中的焦虑,并向神灵寻求抚慰与满足——“心乐就把歌来唱,了似天仙下凡尘;心烦就把经文颂,颂起经文解愁心。”(《经文新歌》)而在神歌文本中,关于冼夫人的信仰叙事并非完全依赖于历史叙事,它承载了妇女对于神人关系的体认。妇女在冼夫人身上找寻到了女性家长的权威感,更在冼夫人身上抒发她们对于自我性别的认同—— “山歌唱来好新鲜,解放妇女半边天。男子能干的工作,妇女也能肩并肩。”(《经文新歌》)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