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端午祭图腾、祭山神、祭祖宗或悼念屈原、越王勾践、伍子胥、介子推;划龙船,吃龙船饭或五色饭,吃粽子或车轮饼,喝雄黄酒或浊酒,洗龙舟身或用菖蒲水洗头,挂菖蒲、柳枝、艾草于门,洒雄黄酒、石灰水,采苦丁茶、百草药等等,不仅成为中国、韩国、越南以及许多东南亚国家的重要民俗活动,而且向世界各地辐射,国际龙舟赛已经遍及全球。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大潮,文化的整合也在加快。本文拟从民俗文化学的角度,对这种文化现象的渊源、流变与整合做系统的考察,以揭示其文化意义。
[关键词] 端午节;山神祭;龙船;粽子;文化整合
[中图分类号] K89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3-0046-07
一则消息的误导,把端午节庆炒得沸沸扬扬。可喜的是同胞们的爱国爱乡之情,一夜间就被调动起来了,民族凝聚力之强盛,可见一斑;可叹的是,我辈之孤陋寡闻,此端午非彼端午也,文化的交流与资源的共享乃正常现象;可鉴的是,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张扬,力度不同,效果大不一样。此事若能令我们警醒,胡闹一阵,也不枉然。
一、从别称看其文化内涵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天中节、天医节、菖蒲节、浴兰节、健身节、人节、女儿节、夏月节、粽子节、解棕节、龙船节、游龙节、诗人节、图腾祭、山神祭、端午祭、车轮节等称谓,不下20个之多,林林总总,都有其深厚的内涵。
根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我国的端午节,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有之,他在《端午考》中举出6个事例,说明端午是古代吴越民族——一个龙图腾族团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是龙子龙孙们为强化自己和图腾的关系,藉以获得图腾认同与保护的一种活动,包括断发纹身,划龙船,投粽子于江献给图腾等,这便是最古老的端午节的本义。:闻一多,1997:145) 这些风俗,从吴越地区开始,传到长江上游及南北方各地。关于端午为纪念屈原之说,闻一多先生也认为,自有其教育意义,是对先贤的敬仰,表现了一种爱国主义的情怀。
和中国的图腾祭相似,韩国江陵的端午祭起源于该国新罗时代(公元前57年至公元935年,新罗国与我唐朝有密切联系)的山神祭,原是村落祈丰的庆典,从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公元7世纪中叶算起,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主要是拜祭大关岭山神与大关岭国师城隍以及国师女城隍神的。整个活动包括祭仪、演戏和游艺三大部分。祭仪中最有特点的是巫俗祭仪,由女巫用歌舞形式向神表达人的愿望,共祝村落安宁,渔农丰收,为期20多天,从四月十五日迎神开始至五月七日送神结束。这期间的民俗活动还有官奴假面舞、江陵农乐、荡秋千、角力、投壶、绘制午时符、端午扇,用菖蒲水洗头淋浴、酿制浊酒、打造车轮饼食等,所以他们的山神祭又叫“车轮节”。由于山神祭的时间与中国端午节相近,许多风俗又与中国端午节相似,1927年才正式把山神祭定名为“端午祭”。
至于“端五”又有“端午”、“重午”、“端阳”等别称,与我国古代把农历五月称为午月相关,五午同音,古代通用,故称“重五”或“重午”都可以。“端阳”之称,据《荆楚岁时记》载,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为奇数,属阳,故称。又楚人把五月五日龙舟竞渡称为“端阳竞渡”,亦源于此。
“天中节”、“人节”之称,与天文历法有关,古人认为,五月五日午时,太阳在中天,直射地球,人无影。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三:“五月五日天中节”,届时“人家包黍秫以为棕,束以五色彩丝”(明田汝成《西湖游览老余》卷二十)。明清时定为“人节”,那天官吏们休假欢宴,相互道贺。
“菖蒲节”、“浴兰节”、“天医节”的别称,均与中医中药相关。古人认为,五月是个多灾多难的月份,“重五”更是个犯忌的日子,古时连这一天出生的孩子也被父母抛弃,视为不祥之物。乃因仲夏来临,害虫猖獗,容易招惹疾病,人们便饮菖蒲酒、雄黄酒以解毒,又以“菖蒲、艾条插于门旁,以禳不祥”。(《荆楚岁时记》)也有用菖蒲水、兰草汤沐浴的。“天医节”之称,与上述以中草药防病治病有关,据说端午日采摘的中草药药效特别好。湘中谚云:“端午节前都是草,到了端午都是药。”是日民间多采菖蒲、艾叶、苦丁茶、葛藤、兰草等,煮水沐浴或晒干入药,或以雄黄酒杀虫辟邪等,天助人愿,故称“天医节”。
“女儿节”之称,出自沈榜宛《杂记》:“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簪以榴花,曰女儿节。”女孩子们在端午前几天就选好绸娟花布,缝制各种“香袋”,互相赠送,节日佩戴,以资媲美。《南海县志》载:“端午酿角黍饭雄黄菖蒲酒,缚艾虎于门,儿女戴朱书篆符,长者篆艾叶榴花,皆曰辟邪。女士乘舫观竞渡,海珠舟中各悬花毬,香浮海面。”写的就是这一场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