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魏小石]如何有道地进入民歌
——泰国田野录音对中国的启示
  作者:魏小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15 | 点击数:10451
 

  参与者的道德

  如果说去了解一个异族群的文化的行为是有道德可以规范的,那么我不会认为纯粹学术式的“探索”完全符合这个标准。从音乐人类学、或者说人类学诞生时起,西方的意识形态就一直占据着他们对“异文化”的描写。在福柯的笔下,这是一种知识对另外一种知识的占据。换句话说,学术性的田野调查,大多是为了把某个文化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然后重新按西方式逻辑定义它。于是,当地人的一切,哪怕是最悲伤的情感也成为了学者笔下的“有价值的”素材。

  这正是杰拉德告诫的事情:在你没有真的在感情上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的时候,就不要盲目去录制你不熟悉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留下那些录音和照片,无非是为了取悦他人,或者作为自己事业的垫脚石罢了。一次“有良知”的文化调查活动,应该建立在参与了社区的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杰拉德便是抱有这样的理念而开始他的实践活动:他不愿意成为一个只知道录音和索取的人。杰拉德在当地组织校外的音乐课程,帮助愿意学习宗教音乐的人用民族乐器演绎一些基督教歌曲,从形式上保存了一定程度的传统性。杰拉德还学习演奏不同的泰国古典乐器,并跟随老师参与社区广播的制作。这些活动都帮助了他取得本地人的信任。

  杰拉德在1972年返回美国,从此开始在美国的学校教授宗教音乐和东方音乐的课程。他并没有因为这段音乐采集经历而成为混在学术圈的学者并出书立著。也没有像其他“自命不凡”的音乐人类学者一样把自己的录音交给出版公司从中拿取“该得的一部分”。相反,他把这些录音捐献给了几个收藏录音的机构,并且希望任何想了解60年代泰国北部音乐文化的人都可以听到这150卷磁带。

  回忆起他在60年代在泰国的时光,杰拉德说他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有两件:第一,他的录音记录基本包括了泰国北部各个阶层、各种历史门类的音乐。第二,他体会到的不仅仅是音乐:这6年是他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时间,通过这样的田野经历他也让当地的人享受到了音乐的快乐。同时,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录音者”而失去自省。

  他承认自己曾经犯过的一个错误,是用金钱买了一个乐者的乐器,他从此告诫学者:“不要试图买别人的乐器,他们仅仅是因为缺钱,才会舍弃乐器;而你,仅仅因为有钱,才去买乐器。乐器终究应该属于懂音乐和善良的人。”(来源:南风窗)

  (作者为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博士生)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 新浪 2008年12月12日17:1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朱钢]历史英雄的民间传奇
下一条: ·[张绮]灵宝道情调查报告
   相关链接
·[郑雅婷]歌唱革命:东北书店出版物中的革命动员民歌研究·[杨芳菲]历史在民歌中的重塑与变异
·[王圆月]浅析蒙古族“四季”民歌中的数字意象·[解乐乐]渔业历史文化的镜像:《山东省渔民歌谣集解》研究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郭正宜]网络作为"新田野":〈四海瑶亲歌来会〉为例
·[段治兰]赋声以物 赋音以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酉阳民歌在当代艺术创作中的活态展示研究·[包海青]论蒙古族叙事民歌文本生成与传承机制
·[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黄晔 杨邱铭]襄阳市樊城区民歌小调研究·[孙鹏飞 赖晓平]荆楚民歌秧田号子《啰啰咚》的田野调查与研究
·[柳倩月]恩施市太阳河乡“民歌兴乡”的实践经验与发展建策·[丁庆旦]山野歌嘹亮
·[徐茜]自媒体时代畲族民歌的“活态”传承研究·[路转红]裕固族东、西部地区民歌情感色彩的差异性研究
·[和跃]泰国民间故事中女妖形象的审美意蕴·[孙信茹 王东林]微信对歌中的互动、交往与意义生成
·[戴建国]丁景唐与民歌社·民歌,唱出山山岭岭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