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节”是名(名字)和节(段落)的组合词,指随着季节而命名的时间段落。岁时风俗在岁时节日或者特定时期举行。因为“岁时”包含着节日的意思,所以当我们说“岁时节日”时,实际上已经重复提及了“节日”的意义。①这样即意味着,虽然“岁时”包含多种意思,但其主要意思是“节日”,就是“名节”,或者说是“岁时风俗”。
自古以来,韩国和中国把“岁时风俗”叫做“岁时岁事”或者“时令”、“月令”等,强调其季节性。日本称其为“年中行事”。(朴桂弘,1997:371) 虽然韩国也有“年中行事”一名,但往往被误解为“年中举行的所有活动”。因此,要强调活动性时,称“岁时活动”比较恰当。(金明子,1989:1-2)
韩国的“岁时风俗”与农耕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含有农耕仪式的性质。在传统社会,“岁时风俗”不仅与农业的“开始、播种、除草、收获、贮藏”等农耕周期有关联性,而且与日常生活也有关系。因为在“岁时节日”之际,人们通常要休息或者娱乐一下,这既是从紧张的日常生活作息中暂时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同时又是为下一个工作阶段充实活力的机会。这样一来,按季节变化将一年划分为若干段落的“岁时风俗”,可以视为促进每个季节之宇宙生育力量、赋予生活以活力的仪式,因此可称为包含着“通过仪式”意味的季节仪式。
到现在,对韩国人的生活起重要作用的“节日”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根据多个标准进行分类。其中较为重要和简明的一种,即是分为与以太阳运行周期为基础的“太阳历”有关的,和与以月亮运行周期为根据的“太阴历”有关的节日。
在重视单数的亚洲观念中,有同一单数重叠的日子,比如农历1月1日、3月3日、5月5日、7月7日和9月9日等,这可叫做“重日节日”。同时,根据月亮的朔望周期,又有1月15日、2月1日、6月15日、7月15日和8月15日等,这可叫做“朔望节日”。农历1月1日的春节是由于朔望周期的1日可叫朔望节日,但它同时又有新的一年的第一个月(寅月)和第一天(朔日)的意义,所以在更大意义上把它当作重日节日是比较恰当的。另外,朔望节日中1月的满月元宵节(在韩国称上元)、6月的满月(流头)、7月的满月(百中)和8月的满月(中秋节)等重要节日,则不妨称为“望日节日”。
按照太阳的黄道,一年的季节可作24等分,含有12节气和12中气,统称二十四气。其中也有一些意义重要的日子,比如立春、冬至等,它们可叫做“节候节日”。另外还有以二十四气为基础的“杂节”日子。“杂节”指以特定日子为起点决定特定期间的节日,比如三伏、“新旧间”和寒食等。以“三伏”为例,从夏至起,第三庚日和第四庚日分别叫初伏和中伏,从立秋起第一庚日则为末伏。在济州岛的“新旧间”是从大寒后的第5日到立春前的第3天。寒食则是冬至后的第105天。
另外,还有与宗教性纪念日有关的节日,比如农历4月8日的释迦牟尼诞辰日,公历12月25日的基督教圣诞节等。在祝贺某个宗教人物诞辰的意义上,这类节日可叫做“祝日节日”。
由此可见,韩国的节日类型丰富多样,主要以太阳历和太阴历为骨干,这在韩国古代历史中表现得很鲜明。比如高丽时代的节日系统是“元正、上元、寒食、上巳、端午、重九、冬至、八关和秋夕(中秋节)”。(高丽史·卷84,志卷第38) 朝鲜时代把四大节日定为“正朝、寒食、端午和秋夕”(洪锡模《东国岁时记》)。再者,高丽时代有“八关”,又称“八关会”,它是一种烟灯会,但与当时全国范围内举行的其他烟灯会不同,“八关会”10月于西京举行,11月于王都开城举行,而在2月举行的烟灯会则是喻意向佛祈祷王朝繁荣和国家太平的特别仪式。在后来的演变中,八关会的举行时间转移到正月十五日,到高丽末期再转到4月8日。到了朝鲜时代,八关会被废止,烟灯会虽然得到继承,但是其性质已民间节日化。(张筹根,1984:30)
比较高丽时代与朝鲜时代可以发现,整个节日体系从九大节日减少到四大节日,但其中寒食始终位居重要节日之列。朝鲜时代的四大节日中不包括上元,但这并不意味着当时不重视上元,只是把上元(元宵节)视为正朝(春节)延长的节日了。而且考虑到在韩国传统里,上元(1月15日)、流头(6月15日)、百中(伯仲,7月15日)和中秋(8月15日)等“望日节日”占据主要地位的情况,则更不能说不重视上元了。(张筹根,1984:32)
当今的韩国人并不认为所有传统节日都很重要。以2005年《月历》中作为节日的日子为例,它们是:公历1月1日(新年,又称新正)、农历12月30日至1月2日的春节(公历2月8~9日)、农历1月15日的元宵节(又称上元,公历2月23日)、农历5月5日的端午、农历7月15日的百中(又称伯仲)、农历8月15日的中秋节(又称秋夕)、寒食和冬至。其中,新年、春节、寒食和中秋节,定为国家假日,属全国性节日。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