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雄既存在于典藏史册中,也留存在大众的传说里。国家与民众,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存续着历史。对袁崇焕故里东莞石碣镇水南村的考察,实际上是在有形的实体——以袁崇焕纪念园为代表的诸多纪念物之间,对史实和传说的精神之旅。其间,随着岁月流逝,本已模糊的英雄形象再次变得清晰,并且越来越血肉丰满。作为村落的群体记忆,英雄最终以文化象征的形式,在民间得以存续。
[关键词] 袁崇焕;英雄;民间传说;群体记忆;文化象征
[中图分类号] I207.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2-0057-05
水南村是民族英雄袁崇焕的故乡,位于东莞市石碣镇新城东部,面积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200多人。该村东至石龙火车站0.6公里,西距东莞市区约10公里,南靠风光秀丽的东江河,水陆交通十分便捷。笔者于2004年3月、6月、9月和10月,先后四次来到水南村,搜集到不少民间传说。这些流传在地头田间、街头巷尾的传说,在历史记录的基础上,将袁崇焕的英雄形象进一步平民化,从而使民族英雄变得血肉丰满、活灵活现。
历史中的民族英雄
袁崇焕,字元素,号自如,生于万历十二年(1584年),卒于崇祯三年(1630年),是东莞石碣镇水南村守义坊人。①
史书记载,②袁崇焕出生在水南,幼年随父亲到广西藤县做木材生意,直到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自己30余岁时,才中进士。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朝觐,当时辽东一带军情紧迫,朝议莫衷一是。他单骑出关考察后还京自请守关,许下“予我兵马钱谷,我一人足守此”的豪言壮语,后被破格任用为兵部职方主事,又升任兵部佥事,驻军山海关。守辽期间,他领导军民筑宁远、锦州等四城。天启六年(1626年),后金努尔哈赤进攻宁远。面对十多倍的强敌,袁崇焕召集众守将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并断然拒绝努尔哈赤的劝降。战斗中,他身先士卒,重挫敌军并炮伤努尔哈赤,后以守宁远之功升为右佥都御史。次年,他出任辽东巡抚,又加兵部右侍郎,时爱新觉罗·皇太极率军再攻锦州、宁远,他率领守将奋勇反击,取得“宁锦大捷”。
当时,宦官魏忠贤当权,他因未为魏忠贤立生祠,被诬为拥兵自重不援锦州,以至愤然辞职回乡。崇祯元年(1628年),魏忠贤被诛,崇祯诏袁崇焕回京,出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赐尚方宝剑,督师蓟、辽。再次赴辽期间,他进一步整顿军队,加强防务,诛杀毛文龙,并击退爱新觉罗·皇太极屡次进犯。崇祯二年(1629年),被赐蟒衣,荫锦衣千户,后又加封为太子太保。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军绕道古北口入长城,进逼北京,袁崇焕星夜驰援,解除了后金军对北京的威胁。之后,爱新觉罗·皇太极施反间计,诬陷袁崇焕通敌谋反,再加之魏忠贤遗党等人的作用,多疑的崇祯将袁崇焕缉捕下狱。次年八月十六日,袁崇焕以“谋叛欺君”罪被磔于市。其遗体被义仆佘某葬于北京广渠门内广东旧义园。
“谋叛欺君”罪名,袁崇焕一直背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直到修《明史》的时候,历史才还他以清白。一方面,作为对袁崇焕盖棺论定的关键,清朝承认了“大清设间”,诬陷袁崇焕通敌;另一方面,对袁崇焕的军事能力,则给予了高度评价:“我大清举兵,所向无不摧破,诸将罔敢议战守。议战守,自崇焕始。”(明史,147卷) 从此,袁崇焕站上了历史英雄的台阶。
传说中的英雄走向生活
从笔者搜集到的口述资料看,大部分传说故事讲述的都是袁崇焕小时候的事,或许是受“三岁看到老”这种观念的影响,在浓厚的乡村民俗生活气息背后,“童子尿”、“降八仙”、“鸡公春”、“水鬼塘”和“土地公公守辽东”等都是关于袁崇焕童年的传说,而故事渗透出的则是普通民众对英雄的理解和期冀。
在水南,不少老人都爱讲“童子尿”的故事。传说袁崇焕做木工的老表叶哥,有一天不慎从屋檐上摔下来,虽未伤及筋骨,却疼痛不止。旁边的老奶奶见状,急忙把他扶起,坐到小椅上,然后端起大青碗就往后屋跑。屋后草坪上,小崇焕正与伙伴们拔河。老奶奶不由分说,扯下小崇焕的裤叉要他撒尿,小崇焕憋了一肚子尿,正想放松,就满满地尿了一大碗。他还未弄清怎么回事,老奶奶已把尿灌进表哥的肚里,表哥顿时疼痛全消,站起来,又干活去了。①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