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民间信仰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

[杨忠谦]辽代的拜日风俗及文化解读
  作者:杨忠谦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8 | 点击数:15964
 

[摘要]古今中外,崇日拜日之俗都有存在。中国的拜日习俗于史前就有记载,至辽代而大盛。辽代的拜日和尚东习俗一方面体现在文化制度(包括各种形式的朝廷礼仪和民间活动)上,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物质形态(包括皇室宫殿、寺观庙宇、普通民居等)上。作为后一种表现的载体,现存的遗迹或许使我们更能领略辽代拜日之风真实的一面。

[关键词] 拜日;礼仪;形态

[中图分类号] K89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5)02-0034-04 


太阳信仰在中国多民族的信仰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它对于塑造我国民众的社会和文化心理产生了重大影响。考古发现,中华本土原始太阳的崇拜,在新石器时代就已产生。在这一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中就有了模拟太阳光纹的彩绘,而在后来青铜时代的器皿绘饰中则出现了更多的太阳形象。远古时代的原始文化之中,遗留下许多这样的拜日痕迹。如广西花山岩画中有表现人们欢呼迎日仪礼的图画,内蒙古阴山岩画中有表现人合掌高举过顶跪拜日环的图画;据有关资料来看,最晚于尧舜时期,部落联盟就已形成固定的崇拜日神仪式。大致处于同一历史时期的其他国家也是一样。这段时期的古埃及人、古墨西哥人、古西亚人都建有巨大的金字塔、方尖碑、石柱群等建筑,其主要目的也是为了表达他们对太阳的崇拜。

我国古代的太阳崇拜经历了几个发展变化时期。远古时代,拜日往往是和拜月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 :李道平,1994:603) 古人的观念中,日月这两大天体,分别为阴阳的代表。“日者,阳之主;月者,阴之宗也。”在时间上,日月分别属于白天和夜晚;季节上,分属春秋;空间方位上属东西,五行中属火与水。《礼记·祭义》所谓:“日出于东,月出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周代依据日月的时间属性行朝日夕月的祭礼。“做大事必顺于天时,为朝夕必放(仿)于日月”。(孙希旦,1989:659) 这种朝日夕月的祭礼,据唐代孔颖达解释说,春分日的早上于东门外祭日,秋分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日月祭祀的方式是:“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坛坎这两种物象作为日月的象征,坛在上,光明;坎处下,幽静。(孙希旦,1989:1217)

春秋战国时期,日月神分别称为东皇公、西王母。《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云:“立东郊以祭阳,名曰东皇公;立西郊以祭阴,名西王母。”秦汉以降,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汉武帝时,“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 (《史记·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中华书局,1982)行朝日夕月之礼。

恩格斯指出:“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恩格斯,1971:672) 远古人们对于自然力的崇拜,对自然体的崇拜,是因为他们能够给人类造福,从而将日月天体神灵化、人格化,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又使人们产生了改造自然的想法。古代大量出现的射日、逐日神话,反映了原始公社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时期,人们认识自然又希望改造、控制自然的欲望。李白《古朗月行》:“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对于依赖于大自然的远古的先民来说,太阳意味着光明,意味着温暖,意味着生命,也意味着希望。所以上古先民除了对各种神祇以及自己的祖先、图腾加以宗教崇拜以外,特别崇拜日月。我国古代少数民族传统中,白族人民把太阳神东君奉为诸神之主。因为点苍山浪沧峰云遮雾障,东君“用大扫帚驱云扫雾,使阳光照临,万物兴旺”。(屈育德,1988:75) 自周朝始,我国古代的太阳崇拜与道气说、阴阳说、五行说、天人合一说等密切联系在了一起,太阳又衍生出长生之神的职能,为道家的食气养生术服务。这是其他民族太阳信仰中所未有的。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是中国最早看见海上日出的地方。姜太公助周武王平天下之后,来这里拜日神,迎日出,修日祠; 秦始皇曾两次巡幸此地,拜祭日神,求长生不老药;汉武帝也在此观日出,拜日神。这些帝王大臣通过拜日祭日的形式以求长生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拜日与养生结合的现象经三国一直持续到唐宋时期,只是细节稍有不同而已。南宋时,道教内丹派在民间兴盛,带动了拜日风气在民间的盛行。明清以来,在儒释道三教合一的背景下,一些民间教派承原始太阳教遗风的民俗形态、道教内丹派以及宋明理学、佛教净土宗、禅宗等于一体,形成新的太阳信仰载体。它们继承了史前太阳信仰及各个历史时期与太阳信仰有关的思想观念、崇拜仪式,具有前所未有的杂糅儒、释、道和民俗混合为一的性质。辽金时期,拜日仪式渐由宗教文化、民间文化向制度文化转变,而辽代拜日习俗向来更为人们所关注。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孔祥涛]救主、仁君与长生之源:明清以来民间教派的太阳神
下一条: ·[张士闪]当代乡村社会中民间信仰活动的艺术化趋势
   相关链接
·[乌哈娜]神话“功能项”和“基本型”的归纳与提炼·[宋赫]史事传说的传奇形态及其创编动力
·[石圆圆]指向生命的“行动”:人类世背景下民间故事研究策略的启示·[任宽]中国叙事体系观照下当代虎故事的叙事形态研究
·[彭树欣]身体现象学视域下的礼·[罗帆]论《西游记》斗法故事的结构形态特点
·[林恺雯]生命树的双线机制·[梁盼盼]桂北少数民族与食糯传统:文化象征中的食物、神性与历史
·[李楠 郭鹏宇 赵颖航]文化遗产聚落概念的提出及建设理念·[金茹雪]传统开学礼在当代的变与不变
·[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
·[邓艺梅]玩的是灯、演的是舞、妆的是戏、讲的是礼·[陈薇]“屋漏”型故事的结构表达及叙事意义
·[曹耀]中国民间故事中的媒人形象分析·[邹艳梅]明清之际奉教士人的丧葬礼俗观研究
·[王嘉炜 宋昕曌]莆田涵江地区婚俗礼仪及其性文化隐含的调查·[邵凤丽]礼为俗用:功能导向下“礼仪文体”的流变
·[漆凌云]结构与隐喻:元宵节放花灯传说的文化解读·[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