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类是意识和仪式的结合 民俗的深层内涵是意识,即精神体系;表层内涵是仪式,即行为体系。任何一种民俗的形式与具象都是精神与行为的表现,即使一种器物,从民俗角度看,它既是一种物质形态,同时又是一种精神形态。它的造型、设计、用途等等,无不涉及如何把需要转化为物质化形态。这个过程是一个把天然资料人工化的过程,即人们常说的“自然的物化”,或“人化”过程。其间,必然关系到一个设计者、制造者的理念。他们必然会通过创造性思维把各自独特的精神附加在各种创造对象中,使之成为物化的象征体系。
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人是本能与理智的合成。这种说法虽不确切,但不为过。如果说人与动物有根本的区别的话,这个区别就是人具有一种客观的精神,即人特有的才能与人独有的理智共同形成的不同于动物意识的意识。这种意识才使得人类酿造出了形形色色的习俗与动物天赋的习性成为鲜明的对比。人在本能上不及动物,是一种天生的失缺和被毁坏的精灵,而在理智上人又具有天赋的优势,为其他动物望尘莫及。前者造成了人注定要经受来自天然的沉重压力,后者形成了人能够通过理智把压力转化为动力,使自我否定变为自我肯定,从被毁灭的困境中走向新生。民俗中浓缩着人的这种客观精神,它把人的本能和理智转换成一种民俗意识,并通过传承的方式遗留于后世。
与人的客观精神密切相关,人类的行为与动物行为迥然不同。动物行为纯属天赋的本能行为,而人的行为却是一种文化行为。他能创造符号、传递符号、辨识和理解符号。由于符号包括了能被指称的实物和所指的象征意义。因此,符号不同于单纯的信号,它能够传达信息,沟通人与人的行为,减少由意义不准确而引起的矛盾冲突,使人进入循规蹈矩。与此同时,符号也能使人进入想象王国,构筑人类的理想世界。民俗是人类特有的文化行为,这一行为不仅创造了人们为生计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同时也满足了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追求。在民俗行为过程中,我们能注意到物质与精神的辩证,更能发现在精神建造的殿堂中人对自身现实的超越和神圣的类似宗教的心理体验。毋庸置疑,人在这种体验中,其本质必然得到升华。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民俗反映的是一种人生的观照,是一种生命关爱的主体形式。在民俗中,生命与精神成为一种高度统一的整体。无论是个人或群体,他们都会把生命的存在与精神本体融于价值意义中并作为理想目标。由此出发,人们才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民俗,并在其规则中教化人们进行人生体验和道德内化。
二、民俗学的话语系统
简而言之,民俗学是研究民俗复合体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作为民俗学话语系统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民俗价值 民俗的存在归根到底是一种价值的存在。它之所以千年不朽,万年不灭,是因为它具有任何力量难以毁灭的永恒价值。它是一条流动的河,浇灌着人们的心田;它是一棵参天大树,为人们避雨遮荫;它是一座雄伟的高山,蕴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
民俗的价值观体现在对内维系一个群体的生存,对外防范异域文化的渗透。作为前者,民俗是一种精神,它激发着一个群体的生命,不断焕发出生存的活力;作为后者,民俗是一种堡垒,它保护着一个群体的利益,不断阻挠外部世界对它的干预。
民俗具有浓厚的地域性和群体性,它反映了特定时空内人们的基本人格。这种基本人格不仅成为道德内化的榜样和外在的行为楷模,同时也成为这一群体一致树立和认同的标准,这一现实既是这一群体理想化的写照,又是这一群体生存的轴心和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历史的变革过程中,它会产生一种巨大的维系传统与反传统的力量,驱使人们朝着一个总目标奋斗。
人的一生是不断社会化的一生,这是毋庸置疑的。一个人从自然形态转化为社会的参与者,基本途径是不断接受教育。而在众多的教育方式中,其作用最大者莫过于民俗的教化。一个人一出生就被民俗包围了,在他一生的成长中同样无法超越民俗对他的影响。无论是家庭教育,或是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他总是挣脱不了由民俗编织而成的巨大的网和牢固的樊篱。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他的人格自我、角色理想、社会责任的确定,都离不开民俗的浇铸。
第二,民俗的多学科属性 民俗不仅是民间文化的宝藏,而且是交叉学科研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民俗与社会学:从社会层面上讲,民俗是支撑社会存在的物质与精神的实体,它是一个群体在特定的时空中形成的人际规则与网络关系,它是在社会的互动中通过对价值标准的认同和心理情感的确定而建构的精神体系和行为方式。文化模式、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社会秩序、社会冲突、社会变迁等等,无一不是民俗形成与其发展的参照系数。任何民俗都不能超越社会而存在,因此,社会也会以一种巨大的无形力量强迫民俗必须沿着社会运动轨迹不断转换角色身份,实施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这种双重互动中,民俗自然成为社会的一面镜子,社会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在民俗中均有清晰的反映。社会学作为研究社会结构形态、人际关系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民俗为其提供了最有群众基础和最具本质特征的典型材料。民意、民心、民志、民愿、民风、民权、民生无不渗透其间;国家之兴衰荣辱,政令之昌明昏暗,世风之祥和凶险皆有显应。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