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张勃]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从介子推传说谈起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5 | 点击数:18116
 

二、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一)什么是“传说人物的历史化”

本文所指的“传说人物”是指民间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人物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进入传说的历史人物,也就是前面所说的被传说化了的历史人物。他们是历史上确曾有过的人物,如传说中的介子推、刘秀、关羽。一类是传说中虚构的人物,是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人物,如盘古、伏羲、女娲等,历史上未必真有其人。

所谓“传说人物的历史化”,是指在已经偏离历史事实的传说中的人物(包括场景、情节)被认定为历史事实的过程和结果。传说人物的历史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说人物(包括场景和情节)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被民众认定为历史事实。如民众在讲述伏羲、女娲、介子推的传说时,认定这一切都是历史上曾经有过的人和事。一是传说人物及其事件被史学工作者当做真实的历史收入书面叙事文本。如尧、舜、介子推、孔子等有关传说被收入《史记》。

(二)传说人物历史化的原因

当然,并非所有的传说人物及其事迹都能经历历史化的过程,表现出历史化的结果。但这种现象也绝非罕见,而是十分普遍地存在于民众叙事和史家叙事之中。为了契合本文的主旨,这里,我们仅对传说人物历史化的第一个方面——传说人物(包括场景和情节)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被民众认定为历史事实——的原因做出探讨:

第一,一般民众对于前喻文化的信任,是导致传说人物历史化的重要原因。

柳田国男曾经说过:“我们回溯‘历史’,在尚未触及记录者的笔端之前,其传授也是全凭着人们的记忆,经过从口到耳的途径,代代相传。这同传说的继承在方式上没有任何不同。再者,当时的人们也并没有把传说与历史分别开来区别对待。这也无足为怪,因为对他们说来,无论是史实抑或是传说,都是祖辈们遗留下来的亲眼所见和亲身所历,理应同等对待而无须区别。”(柳田国男,1987∶28)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普通民众对于前喻文化的信任是传说人物能够历史化的重要原因。

传统社会是经验社会,是前喻文化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代长者都会将把自己的生活传喻给下一代看成是自己神圣的职责。他们传喻给下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活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对历史的记忆、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而下一代也会将上一代传喻的东西当做祖辈的经验和历史一一接受下来,其中自然也有“传说”。实际上,在普通民众那里,常常没有传说与历史的分野。“传说”只是学者们为了研究的方便而定义的一个词语罢了。

第二,在于传说人物常常附着于真实的人物和时空。

民间传说不同于民间故事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常常附着在真实的人物身上或者真实的时空之中。历史人物传说中的人物总是有名有姓的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物。传说的事件也往往有迹可寻。事件发生的地点也实有其地。历史人物传说包含的若干真实性因素,使得传说本身具有了真实性和可信性。通常民众可以循着这样的逻辑来看待传说,既然人物是真实的人物,地点是真实的地点,事件当然也是真实的事件,事件的过程、结果当然也都是真实的过程和结果。如介子推传说,即使割股啖君、火焚绵山等情节纯属前人的虚构,但在后来的民众那里,历史上既然实实在在地有过这个人,传说的时间、地点如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绵山等也都是真实的存在,那又有多少理由去怀疑割股啖君、火焚绵山等情节的真实性呢?总之,传说中的若干真实性因素,很容易让讲述者和接受者把传说中的一切当成历史真实。

第三,在于书面文本与口头文本的互动。

传说人物以口头文本长时间流传之后,常常会得到文人甚至史学工作者的认可,将口头文本记录、整理、加工之后编入正史、野史、笔记小说、戏曲唱本等书面文本之中。而书面文本的流传,一是扩大了传说的接受地域和受众数量,二是强化了民众对传说人物的爱憎情感,三是契合了民众对文字的崇拜和对史学工作者的崇拜心理。这三者都在传说人物的历史化中起到一定的作用。特别是“书本上都写着呢”,更易成为民众相信的理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王芳辉]宇宙开辟、人类起源及文化的获得
下一条: ·[巴莫曲布嫫]克智与勒俄:口头论辩中的史诗演述(中)
   相关链接
·[谢红萍]历史事实、族群记忆与现实表述·[王明珂]历史事实、历史记忆与历史心性
·[沙林]谁述历史可凭信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