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5-02 | 点击数:70026
 
 
7.传统的“真”与“善”
什么是传统?《辞海》解释为“由历史沿传而来的思想、道德、风俗、艺术、制度等。”这很好理解,传统就是先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这样的界定粗看起来没有问题,可是,经不起仔细推敲。
在考量郭德纲的传统相声时,我们可以这样来提出问题:
郭德纲标榜的传统到底是以哪个时期的传统作为标准?是以朱绍文的发生期,还是以侯宝林的涅槃期,还是以马季的转型期作为时间标准?
假设是以发生期为标准。那么,郭德纲又是以朱绍文,还是以万人迷,还是以百鸟张、人人乐作为正宗?
如果是以朱绍文作为正宗,那么,朱绍文作为一个半路出家说相声的艺人,他的传统又是从哪里来的?
如果说朱绍文的传统是从京剧丑角和架子花脸中脱胎出来的,那么,郭德纲在诸多同行中显然就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因为京剧和架子花脸都不是郭德纲的强项。
如果以相声类别来考察,我们还可以问:郭德纲的传统,是书史的传统,还是口技的传统,还是逗哏的传统,还是化装的传统?
另外,传统到底是固定的还是流动的?是可建构的还是限于传承的?
老相声艺人都知道传统相声段子是“一遍拆洗一遍新”,老舍说,“一段相声编好之后,便慢慢的成为艺人们公有的,于是今天由一位艺人充实一下,明天又由另一位充实一下,一来二去便变成极结实的一段活儿。”[29]每一个艺人都可以用自己的理解去重新演绎一段经典的相声,“随说随修改”。用我们今天的话语来说,传统相声是一种“非物质文化”,具有变异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是流动的、发展的文化形态。
民俗学家宣炳善说到:所谓传统,某种程度上可能只是一种想象,关键是这种后人的想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被社会所认同。要在传统与发明、真实与建构之间取得一个平衡,是最难的。历史上许多事情都是将错就错,弄假成真的,如果什么都要从“真”字入手,就很难成事了。因为到处都是附会,到处都是民众的丰富的想象,许多事情都为民众的情感所左右着,所以关键不在真与假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民众的这种情感与想象[30]
这又出现一个问题,传统是历史的真,还是情感的真?吕微认为这是“性质世界”和“意义世界”差别,应该对两个世界分别采取不同的判断标准:如果说性质世界的判断标准是“真”,那么意义世界的判断标准则是“善”。如果用性质世界的标准“真”来判断意义世界,那一定摸不着头脑;而如果改用“善”的标准来进行对意义世界进行判断,则意义之高下自见[31]
说到底,所有问题的焦点都可以归结到传统的“解释权”:谁有权对传统进行定义?以什么立场来定义传统?
每一个传统概念的使用者都在寻求以最有利于自己的表述来定义传统,以便在对于传统的解释中推行自己的价值观念,或者获取理想的利益。不同的功能和目的决定了不同的定义和解释。吕微的“意义标准”是说:不在于一种解释是否合乎历史真相,而在于这种解释是否能为社会发展带来“善”的结果。
那么,我们又将以什么样的传统观来看待郭德纲的传统相声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金庸小说的对照模式与蒙古想像
下一条: ·[施爱东]红军穿什么衣服到土城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
·[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