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相声界族谱
既然要拿“从前”与“现在”进行PK,那我们还是从“从前”说起吧,看看“从前”到底都有些什么样的相声传统。
许多学者考证相声乃是由宋代“像生”发展而来,经历了“像生-像声-相声”的发展变化过程[4];有些学者则因为宋前已经有了些许曲艺表演,因而“把唐代与六代都归入相声的萌芽期”[5];还有些学者追得更远,认为相声源自于东汉时期具有诙谐调笑性质的“偶语”[6]。这种无边界的溯源考证大多是没有意义的。如果可以滥用这种“相关性”作为学术溯源的出发点,我还可以把相声起源追溯到人类开始张口说话的史前社会,这比前述学者的考证结果都要早得多。
如果相声史真有如学者们所说的那么久远,从汉唐的长安到两宋的开封和杭州,随着文化中心的转移和辐射,相声早该流播全国了。可事实上,直到民国结束,相声艺人的主要活动领域也就只在京津两地的下层集市。其它城市如南京、济南、重庆等地,也就个别娱乐场所零星有些相声表演,表演者也大都是从北京天桥流落出去的相声艺人。
正是因为市场太小,圈子太小,所以竞争特别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张,因而更需要严格的行业潜规则,由此显得相声行业的江湖气特别重。相声行把东方朔尊为自己的祖师爷,并以祖师爷的名义互相约束。“解放前的相声界对师承辈份非常看重,没有拜过师的演员在行内被叫做‘海青’,这和梨园界里不允许没有正式师承的演员搭班唱戏是一样的。解放后,曲艺行经历了诸多变革,但拜师收徒的规矩却一直保留下来,甚至还有不少‘组织上’安排拜师收徒的先例。”[7]
侯宝林以降的相声演员们,作为党和政府的艺术家,都很忌讳在公众场合流露业内的江湖气息;而郭德纲则以“传统”和“草根性”为标榜,所以他往往反其道而行之,处处表现其特“爷们”的江湖气,说起自己的学生时,张口闭口称“孩子”,对上则一律以“爷”以“奶”来称呼,至于砸挂(取笑)同行、当着空码儿(外行)湍春(说行话),那更是家常便饭。
京津两地相声界,上上下下几乎全部笼罩在门派和师承的关系网络之中。我们可以随机抽取若干相声大腕,看看他们的师承关系(名字后的数字为辈数)。
①郭德纲7-侯耀文6-赵宝琛5-焦寿海4-范瑞亭3-富有根2-朱绍文1。
(或:郭德纲7-杨志刚6-白全福5-于俊波4-焦德海3-徐有禄2-朱绍文1)。
②姜昆、冯巩、笑林7-马季6-侯宝林5-朱阔泉4-焦德海3-徐有禄2-朱绍文1。
③巩汉林7-唐杰忠6-刘宝瑞5-张寿臣4-焦德海3-徐有禄2-朱绍文1。
④李金斗7-赵振铎6-王长发5-赵霭如4-卢德俊3-徐有禄2-朱绍文1。
⑤牛群6-常宝华5-马三立4-周德山3-范有缘2-朱绍文1。[8]
上面可以看出,当今相声界各色红人,无论风格如何各异,几乎无一例外地可以追溯到朱绍文这个习惯被人称作“穷不怕”的相声大师门下。
朱绍文是半路出家,在从事相声这一行业之前,并没有上承前辈的技艺。据说与朱绍文同时还有阿彦涛、沈春和两人与朱齐名,但这两人也是朱绍文的“代拉师弟”,与朱绍文名为兄弟,实为师徒。由此可见,朱绍文就是相声界的开山祖师。
不管朱绍文前面有过多少相声艺人,也不管那些艺人有过什么天才的创造,他们既没有留下任何文本,也没有留下任何传人,他们的智慧和创造已经永远地消失在历史的大漠之中了。有,也等于无。如果我们把相声发展史看作一条长河,那么,即使从前曾经有过这样一条河(如传说中的张三禄之流),河水到了朱绍文这里也已经断流了。现在的河水,正是朱绍文这口泉眼里流出来的。传统只能从朱绍文开始谈起。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