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7-05-02 | 点击数:70055
 
【施爱东】
何为“善”?这确实也是一个纠缠不清的概念,而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价值坐标。我之所以会有上述的隐忧,我的价值坐标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一事件可能意味着什么?萨兄从一个角度说,“至少会有很多人喜欢”,而我从另一个角度说,绝大多数人反而可能因此更难享受到相声了。我正是从这个角度出发,认为郭德纲的胜利“未必是善”。
另外,黄永兄和萨兄都提到,对于“传统”与“草根”概念的清理没有多大意义,我高度不同意。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没有意义的事情,并不意味着对于文化工作者来说没有意义。如果按黄永兄和萨兄的意思,那么,所有的哲学都是无聊,所有的哲学命题都没有意义。职业文化工作者的工作,就在于能够从别人认为没意义的地方发现意义。
 
【杨早】
不问出处,活在当下。作为个人可以这样想,看待“话题”不能这样。
还是余秋雨的翻版。如果你啥也不说,闷声大发财,我管你呢,能给这个时代提供点儿娱乐,就是无上功德。
但要是你在拿“传统”说事,就得有人出来掰扯掰扯,究竟是怎么回事儿,你Y说到点子上了吗?凭嘛这样说?
认真地揭伪存真,就是“知道分子”的天职。很多号称知道分子的人不尽责,就是因为不认真。有人这么说了:“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
 
【段美乔】
我对郭德纲的了解,只来自以下几个方面:听过他的几段相声,看过他的现场表演的片断以及当主持人和接受采访的几期电视节目,再来就是认识两三个小白领钢丝。施爱东认为他“使用了非常精当的宣传策略,他高举着‘传统相声’的旗帜,把‘非著名相声演员’的身份当作一种向主流相声界提出挑战的锐利武器,严格地把自己区别于那些已经失去市场的‘著名相声演员们’,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传统相声的正宗继承者。这一‘非著名’的‘传统’形象热烈地迎合了时代的主流话语。”对此我非常赞同,但也许基于入手处的不同,我们的关注点可能有所不同。
施爱东关心的是郭德纲给相声带来些什么,会引导相声走向何方;而在我看来,对于郭德纲会带给相声些什么,会引导相声走向何方的种种忧心,我认为大可不必。这不过是又一次从失衡走向平衡的一个过程。就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相声革新一样,相声的日益低俗化使它逐渐走入困境,于是有了革新相声的活动,相声终于成为一门艺术,一种文化了。可是从此它就高枕无忧了么?讽刺相声、歌颂相声、教育相声,之后它再次陷入僵化的困境。接着郭德纲出现了,也许他会再次带领相声走向“低俗化”,但不可否认的是,相声赢得了观众。相声活了,而只有活着,才能有发展的机会。
与施爱东不同,我可能更在意郭德纲给当下的听众带来了什么,为什么他在这一时期会走红,他到底迎合了听众的哪些需求,而听众的这些需求中又体现了当下的社会结构或思想倾向的哪些变化。
施爱东的文章认为郭德纲的“传统”只是一个营销策略,一个噱头而已。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个判断并没有错。但这并不能解释郭德纲在剧场中取得的成功。郭德纲的“传统“固然有宣传策略的意味,但他把相声重新带回到“无意义”状态的企图,可能才是他所谓“传统”的核心。而这一点,我以为才是他火起来的根本。
非得让相声教育人?非得每段都有教育意义?我不服!知道么?(观众喝彩/掌声)让人受教育的形式太多了!放了相声吧!饶了它吧!它也没害任何人,就让它给大伙带来点快乐,我觉得很好啦已经!不用这么苛求。是不是?”这段话,从相声本身而言,是对风行50多年的讽刺相声、歌颂相声和教育相声的反拨;对听众而言,则是一种精神上的解放。
事实上,相声在它诞生之初,就处于“无意义”状态。对于在天桥下艰难求生存的相声艺人来说,他们所做而且能做的也就是给普通百姓提供一次走出艰难生活,满足快乐本能的机会而已。我倾向于把现在郭德纲所作的“无意义”相声的宣言,看作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无厘头文化在相声领域的一次慢了半拍的尝试。至于为什么会慢了半拍,我想这恰好与一直以来相声的主要传播媒介电视和广播有关。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金庸小说的对照模式与蒙古想像
下一条: ·[施爱东]红军穿什么衣服到土城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林继富]民间故事讲述与共同体建设
·[祝鹏程]传统的圈层化建构与符号化挪用:对当代北京小剧场相声的考察及反思·[赵靓]数智三月街:大理街子的平台时空与新兴民俗
·[张庆全 胡燕]第七艺术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张寒月]妇女、传统手工业与民族地区新内生发展
·[袁玥]传统与现代:论张亮采的民俗观·[袁小松]中华文化认同视域下贵州传统民族乐器“玉屏箫笛”制作技艺传承发展研究
·[尹嘉璐]他者视角下的太原传统剪纸非遗传承人生活史分析·[杨蕊朵]墨江县哈尼族碧约支系牛皮大鼓舞叙事内容研究
·[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吴宇佳]传统年俗与数字时代的互动研究
·[吴凤玲]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与创新的思考·[王鹏飞]双面关公:论数字化时代下的非遗再生产
·[王敏琪]传统的变奏:杭州东坡肉的叙事变迁与经典生成·[王琨]网络复魅与志怪传统:中式恐怖游戏对“民俗”的再生产
·[王静]职业重塑与身份置换:乡村分娩医疗技术与身体权力转向·[田小旭]数字时代口头传统影像志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孙敏]传统重塑:官民互渗与国家在场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