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o Degang and the TRUTH and GOODNESS in his traditional so called Chinese crosstalk
SHI Ai-dong
(Literature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bstract: The boom of Guo Degang and his “traditional Chinese crosstalk” is the most noticeable news in 2006. Guo has been using varieties of “traditional” means to undertake a full-scale packaging for himself under the banner of “traditional crosstalk”, and has achieved a big success. In fact, there are different traditions of Chinese crosstalk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Tradition should bedynamic, but not potential, and it is always adapting itself to the environments. Capable businesses are good at using the marketing value of the vogue ideas to create there commercial images. So called “traditional Chinese crosstalk” by Guo is a marketing means to adapt present vogue idea. There is a folklorismus and nationalism background behind the popularity of “tradition”. Once there is an alliance of promoting the tradition and national consciousness, many imaged national traditions are excavated, amended, or invented. So called “tradition” in the present is only an “old style vogue”. Going back to the tradition will not be an effective means to survive the world. The success of Guo belongs to himself only, not belongs to the whole Chinese crosstalk. “Coming back to the theater” of Chinese crosstalk is not a victory of the grass-root class, but the victory of the “angry youths” and the leisure class.
Keyword: Zhu Shaowen, Hou Baolin, tradition of Chinese crosstalk, folklorismus, The InventionofTradition
讨论
【凌云岚】:
郭德纲所标榜的“传统”,其实不仅仅是传统的段子或技艺,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文中的说法不够准确。郭德纲的传统段子在他的作品中绝对不是最受欢迎的,但我觉得他所标榜 “传统”中相当重要的一个部分,其实包括他对传统相声精神的复活,比方说对当下的关注、不受约束的纯搞笑、讽刺、颇多争议的“砸挂”……郭德纲的相声摆脱了晚会相声的种种束缚,在对被过分“净化”的相声的再度改造中,培养起自己的“粉丝”。
我同意作者的说法,不同的人因为各自不同的利益立场,会对传统做出不一样的阐释,比方说官方在“国学热”上表现出来的对“传统文化”的再利用;或是普通大众在对普及历史书籍的追捧中对“传统”的消费;还有最近倒霉的中国龙引发的争论。郭德纲的“传统”只是无数利用方式中的一种。
不过在我看来,每次听他的传统段子,总觉得太“急”,没有之前的大师们处理的舒缓,单纯从技艺方面看,我觉得“传统”这面大旗,确实帮助郭德钢赢得眼球,不过他的步履有些蹒跚,所以还不能算一名成功的旗手。
【黄永】
作为郭德纲的听众,我就喜欢听传统段子,但传统段子很久以来没什么人说了,他给恢复了。从这个狭隘的角度分析,说他追求传统也好,恢复或弘扬也罢,都不为过。包括它重新用一些传统技法,脏口,砸挂,这本来就是相声的原貌,之所以吸引人的地方。要追溯相声到底有没有传统,相声的传统是什么,的确很难说得清。郭德纲加入很多自己的即兴表演和当下流行的语言。这跟易中天品三国没什么区别,滑众而已。但区别是相声本来就是以滑众为己任,而百家讲坛却被披上了学术外衣。
定义传统,对于普罗大众来说没那么复杂。传统的就是老的,曾经时兴但现在不时兴的。对于中国具体的政治体制来说,就是五四之前或是解放之前或是改革开放之前的,对于大众审美情趣而言都具有传统的价值。传统文化不一定非得是国学,是老夫子,是先秦,是诗词。《一双绣花鞋》连我十岁的女儿都爱看,叶京电视剧的受追捧。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只要是经所未经闻所未闻与现实价值观有出入的都是传统的。
要说传统曲艺的改革,戏曲的嬗变比相声大得多。从样板戏到现而今交响乐伴奏越剧,赵本山把二人转从脏口改成了净口,比相声的净化差着两代人呢。我颇赞同电影《霸王别姬》里张国荣的一句台词,大概是:“我不是不赞同京剧要改革,但是京剧要改成这样那就不是京剧了。”相声亦然。每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注定了只能是部分观众喜欢,而不能成为全民的。老的相声段子,老的相声手法确实是相声艺人们智慧的结晶,充分发挥了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我觉得郭德纲的功劳在于他恢复了相声的原貌。在当今新花样唯恐层出不穷的年代,其实一些很简单很古老的玩意儿就足够有趣了。
【戈兰】:
你剥郭德纲的皮,小心钢丝们不依,上门他们砸你们家的玻璃。
文章写得行云流水,妙语连珠,看了很喜欢。
郭德纲那样热,肯定是不正常的,这小子其实是摸准了时下大众文化的脉,挠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痒处。人民群众被郭德纲耍得一愣一愣的,同时却还高兴得乐呵呵的。
自古至今,成功的戏子,都有这种察言观色、借水行舟的本事,侯宝林借助于党和政府,马季、姜昆借助于电视,郭德纲则借助于新兴的白领阶层。卖笑取悦,本是俳优的本色。
你说的很对,草根也好,传统也好,其实只是在消费过剩时代一个叫卖的幌子。跟江湖郎中吆喝祖传秘方是一个道理。
但我仍相信存在着真正意义上的草根或者传统,我相信通过学者的努力是能够重新发现这种被历史尘埃和现实的污垢所掩埋的本真状态的(我所谓的“本真”并不意味着好,没有价值上的意义,而只有认识论上的意义),而你却否认这种本真的存在或者重新发现这种本真状态的可能性。在后现代,本真和对本真的追问,似乎早已不合适宜,但放弃了本真的追求,学术还剩下什么?学术会不会被泡沫化?
这话其实不仅仅是针对这篇文章,也不仅仅是针对你的,而是针对整个学术界的状况有感而发的。
因此我们并不能因为传统被消费绑架了,就否定传统的存在,正如我们不能因为处女都被玷污了,连处女膜都可以伪造了,就否定处女的存在一样。
相声演员中,我还是比较喜欢马三立的风格,那种入木三分、发人深省的冷幽默(而不是相侯宝林那样硬挠人家的咯吱窝),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幽默,而郭德纲充其量是一个挠咯吱窝的高手,敢于撒泼耍赖卖乖说粗话,他的相声其实跟黄段子没有本质的区别,只不过他挠的身体部位比黄段子稍微高一些,尚没有构成性骚扰的罪名而已。
你想啊,现在那些单身白领多么寂寞啊,那些帅哥猛男都纷纷加入了家庭妇男的行列了,好不容易有了一个郭德纲横空出世,能不受追捧吗,能没有人格魅力吗?才怪!
说到这里,我认为你的文章主要还是外围的分析,在文本分析这方面稍显不足,要剥郭德纲的画皮,最好拿他的一则相声做一下细致的文本分析,包装、叙事、炒作等等都是外围的功夫,而郭德纲的走红,肯定还主要是他的相声有他特别的符合时代需要的地方,这已经不是剥皮,而是解剖了。
另外,标题过于学术化,可以考虑一个更吸引眼球的标题,比如就叫《剥郭德纲的皮》之类(不过,太狠了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