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太原:寒食习俗的发源地
当代学者陈泳超、杨琳、刘晓峰等人都注意到,从最早提到寒食的桓谭、周斐、曹操等人的文字来看,东汉时期的寒食习俗似乎只限于太原及附近地区。
东汉桓谭《新论》说:“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病缓急,犹不敢犯,为介之推故也。”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只提到太原郡有寒食节,二是寒食节不在春季,而在隆冬。
三国周斐《汝南先贤传》说:“周举做并州刺史的时候,太原郡旧俗,因为介子推被烧死,所以有龙忌之禁,到了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个月,都说神灵不喜欢看见火,因此当地人每到仲冬,就寒食一个月,不敢用烟火做饭,一些老人和小孩不堪寒食,每年都死很多人。周举上任之后,到介子庙陈述民情,让那些愚昧的老百姓改回到温食状态中,于是风俗有了改观。”这里至少增加了一条新的信息,即在周举之前,寒食周期可以长达一月之久。《后汉书·郡国志》也说:“界山,介子推焚死之山,过去太原有寒食风俗。”
曹操曾经颁过一纸《明罚令》:“听说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105天都要绝火寒食,说是因为介子推。又说如有人不守寒食,就会导致雹雪之灾,却不想想还有那么多地方并不寒食。汉武帝时,京城的冰雹大得像马脑袋一样,难道也是因为没有寒食的原因吗?何况北方是冱寒之地,老小羸弱,如何承受得了寒冷的食物。此令下达之后,一律不得寒食。若有犯者,家长半年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停发一个月工资。”
最有意思的是《晋书》记载的一件事。后赵皇帝石勒(274-333年)在临漳建都之后,曾下令禁止寒食,没想到第二年就下了一场大冰雹,“雹起西河介山,大如鸡子,平地三尺,洿下丈余,行人禽兽死者万数,历太原、乐平、武乡、赵郡、广平、鉅鹿千余里,树木摧折,禾稼荡然。”朝廷为此举行了一次大讨论。徐光等人认为介子推是石勒的老乡、先贤,也是历代所尊,不应去得罪他。石勒也承认:“寒食既然是并州的旧风俗,我生长在那个地方,不应该漠视家乡的习俗。”黄门郎韦謏上书反驳说:“按照《春秋》的说法,是因为收藏冰块的方法不对,阴气发泄为冰雹。否则在介子推之前,天降冰雹又如何解释呢?这只是阴阳乖错所导致的现象罢了。”石勒听从了韦謏的意见,把藏冰室迁到一个更阴寒的地方,而并州地区的寒食习俗也恢复如初。
从以上材料可以看出来,寒食习俗大约起于汉代,早期只有并州的太原有此习俗,时间大约在隆冬季节,寒食节期甚至长达一个月,后来周举做并州刺史时,认为这是陋俗,想移风易俗,但他的努力只是使节期缩短了,而寒食习俗的地域传播却更广泛了。到三国曹操的时候,寒食习俗已经扩散到了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四郡,节期也从隆冬季节改到了冬至后的105天,基本上已经挨着清明节了。到了后赵石勒时期,寒食习俗已经扩散到了整个并州地区,石勒也曾一度禁止寒食,不料天公不作美,一场大冰雹反而让更多的人更坚定地信奉介子推以及寒食习俗了。所以陈泳超认为,“太原恰好位于并州中心,寒食节俗从太原发轫,自并州中心向四周扩散的趋向是显而易见的。”
按照《新论》和《汝南先贤传》的说法,介子推应该是在隆冬季节被烧死的,可是,按照《琴操》的说法,介子推是在五月五日被烧死的。其它还有说三月三日、三月五日的,或者挨着清明,或者挨着上巳、端午,不一而足。
问题还不止于此,传说介子推焚死的地方是在绵上,那为什么最早寒食的地区不是绵上而是太原呢?另外,周代禁火制度是面向全国的,为什么只有太原兴起了寒食的习俗呢?这里面显然遗失了许多信息,是我们无法推测的。
《艺文类聚》引了一则材料:“北方山戎人,寒食期间常以秋千为戏,为了练习轻巧敏捷。”宋代《事物纪原》也引了这则材料:“北方山戎人喜欢练习轻巧敏捷,每到寒食都要演练。后来中原地区的女子,用彩绳系在树架上,把它叫做秋千。有人说,秋千本是山戎人的游戏,自齐桓公北伐以后,就把这个游戏带回了中原地区。”
山戎人春秋时期就分布在太原一带,后来迁往河北无终山之后就改名无终。基于山戎与太原的这种地域关系,陈泳超提出假设说:也许山戎人取火比较困难,常常面临无火冷食的困境,随着山戎人与太原居民的逐渐融合,出于历史记忆,人们渐渐地把寒食当成了一个象征性的节日。依据这一假设,“周举所遇的寒食,尚是山戎寒食(非节日)与后世流行的寒食节之间的过渡形态,它还没有广泛地为汉人所接受。周举出于健康考虑,将当时的寒食改为三日,后来很可能为了适应汉俗,逐渐将寒食与周制禁火合并起来了,于是寒食的时间也从冬中移到了春中。”
考虑到汉代的寒食习俗只流行在山西一带,刘晓峰又提出一种“星辰信仰说”:
按照古代中国人的观念,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州郡是有对应关系的,古人称之为“分野说”,按照此说,与山西相对应的星辰是主水的参星。关于参星,《左传》记载了一个著名的传说。从前古帝高辛氏有两个孩子,一个叫阙伯,一个叫实沉,这两孩子互相合不来,见面总打架,后来高辛氏就把阙伯迁到商丘,主管辰星,把实沉迁到大夏,主管参星,并让他们永世不相见,所以参和商是水火不兼容的。杜甫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说的就是这事,天文学上,商与参两星因为位置上的关系,一般不会同时出现在天上。
古代的商、辰,以及大火,指的都是心宿,与参星是死对头,而参星是晋的守护神,所以,当大火星发生变动的时候,晋人做出一些过激的反应是很正常的。当大火星入春一天天变盛的时候,山西人比任何地方的人都更畏惧,而汉代正是“天人感应”思想最盛行的时代,于是,山西人采取了断火寒食的手段,来削弱“大火”的影响,以增强自己属水的参星的力量。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