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清明节专题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清明节专题

[施爱东]清明节:拥抱自然的春天仪式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2-02 | 点击数:64481
 
 
3.割股燔山:在历史与传说之间
许多习俗的起源是永远没有答案的。一种风俗,往往是逐渐逐渐形成的,早期的居民不知道自己的哪些行为会成为后世流行的风俗,他们不知道该记什么不该记什么;当某些事慢慢成为了习俗的时候,人们又会认为这是一些习以为常谁都知道的事,也不觉得有什么记录的必要。人们一般都只记录那些有悖生活常理的、奇异的、别人有兴趣知道的事件。所以说,只有当一个外地的文人来了,觉得此地的寒食节是一种特别的风俗,或者一个此地的文人跑到外地,意识到自己家乡的寒食节是一种特别的习俗,他们才会拿起笔来把那个特别的习俗记录下来。
寒食节的起源可能在汉代,也可能更早,因为没有被清楚地记录下来,当人们对它的起源感兴趣的时候,已经对这个节日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宗懔《荆楚岁时记》是中国古代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一本岁时民俗专志,大约成书于公元500年后期。该书记录:清明前2天,或者冬至后105天,“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就是说,清明节前两天为寒食节,期间三天不能生火,必须准备些饴糖大麦粥之类的冷食。
隋代的杜公瞻在给该书做注时,引了《琴操》中的一则故事来解释寒食节的起源。
传说晋公子重耳带着介子推等人一起流亡国外,重耳饥饿乏食,介子推就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他吃。后来重耳回国做了国君,就是晋文公。晋文公给当年随行的部下论功行赏,大家都得到了很厚的赏赐,惟独介子推一个人什么也没得到。介子推非常怨恨,于是作了一首《龙蛇之歌》,然后就躲到绵山中隐居起来。晋文公听了《龙蛇之歌》后,猛然醒悟,马上派人去请他回来,可是介子推坚辞不就。晋文公就在绵山脚下放火烧山,他以为介子推为了逃避大火,就会出山,没想到介子推抱在一棵树上,被火烧死了。晋文公很难过,流着泪回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号令百姓从此以后五月五日不得生火。
《琴操》是一部记录早期琴曲作品的专著,书中每首曲目都有一个背景故事,“介子焚死说”就是《龙蛇之歌》的背景故事。这些背景故事个个都有浓郁的传奇色彩,往往和史书有很大出入,所以《乐府解题》说:“《琴操》纪事好与本传相违。”也即《琴操》偏爱讲一些离奇古怪的东西。
杜公瞻列举了一批古代文献,如曹操的《明罚令》、陆翙的《邺中记》等,这些文献也都认为,寒食节禁火的习俗,是为了纪念子推而设。杜公瞻认为《琴操》把寒食节说成五月初五,与后来的寒食节期有异,这大概是流俗发生讹误所致。
虽然杜公瞻引了《琴操》的说法,但他自己却并不是很相信这种说法。杜公瞻追索正史,发现《左传》和《史记》中都提到了介子推“有功不受禄”的故事,却并没有说到介子推被烧死。
据《左传》记载,晋文公重掌鼎器之后,赏赐那些有功之臣,结果单单把介子推给忘了。介子推决心隐居,他埋怨说,晋文公之所以能重主晋国,是老天爷的安排,并不是那些追随者的功劳,那些要求赏赐的人,实在是“贪天之功以为己力”,我很难与这些人处在一起。介子推的母亲劝他不妨向晋文公申诉一下。介子推说,既然我看不起别人这么做,那我自己为什么还要效仿别人呢?他拒绝了母亲的建议。于是母子俩一起隐居起来,至死没有再现。晋文公派人去找他们,没有找着,就把绵上封给介子推作为庙产,以弥补其过失,兼以表彰善人。
从这段正史的记载看,绵上只是晋文公追赠给介子推的一份祭品,并不说明介子推就是隐居此处。《吕氏春秋》和《史记》谈到介子推的时候,也没有提及晋文公放火烧山。
不仅杜公瞻,自隋至清,对“割股燔山说”持怀疑态度的代有人在。顾炎武就在《日知录》中质疑说:“我们今天应当以《左传》为依据,割股燔山这样的事,不合常理,全都不可信。”
现代学者对此多有歧解。李亦园认为《琴操》是“割股燔山说”的始作俑者,可是裘锡圭却认为“割股燔山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了,因为早在《庄子·盗跖》中就说到此事:“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
杨琳不同意裘锡圭的看法,他认为《庄子·盗跖》不可靠。从先秦其它典籍都不提割股燔山一事来看,盗跖》这篇文章可能是汉代人假造的,《史记》等信史都没有记录“割股燔山”这样重要的事件,说明当时还没有这一传说,或者虽然有,但流传不广。
杨琳认为,从文献的可靠性上来说,最早提出“介子焚死说”的是西汉末年刘向的《新序》,该书说介子推隐居之后,“晋文公等了很久,他也不肯出来,派人去找,也没找着,晋文公以为放火烧山可以把他逼出来,没想到这么着介子推也不出来,结果反把他给烧死在山上。”
尽管李亦园、裘锡圭和杨琳对“割股燔山说”的起始时间有不同看法,但都认为“割股燔山”是一个虚构的传说。
李亦园说:“我们可以看出今日民间所流传的寒食仪式与神话的关联,是经过若干阶段的发展而形成的,传说神话的出现应属较晚的事,而很明显的传说神话的出现是用来支持仪式的执行,因为像寒食这样的仪式,借熄火、冷食、再生火来象征季节的交替,这是一种非常抽象的仪式,对于一般百姓而言,恐怕无法了解其意义,而又要其切实执行,就必须要用一种他们可以懂的说法来作为支持,介子推传说的出现,就是要负起这任务。”
考虑到《左传》《吕氏春秋》《史记》等早期信史均未提及割股割肉、放火烧山之事,裘锡圭判断说:“介子割股食文公或‘割肉以续军粮’以及文公焚山烧死子推等事,实在出乎情理。这显然是为了解释寒食的起源而编造出来的。”
割股燔山故事是否后人编造出来的暂且不说,但若说这个故事是“为了”解释寒食的起源而编造出来的,我们很难同意。如果两件事的因果关系如此明显,故事只是个单纯的派生叙事,那么两件事应该从一开始就是成双成对出现的,可是,为什么早期记载的割股燔山故事都没有与寒食节扯在一起?
笔者更愿意相信,寒食节与割股燔山故事本来是彼此独立的、互不相干的两个事件,因为某种共通的因素,后人逐渐把两件事捏到了一块。正如屈原投汨罗江与端午赛龙舟本来也是互相独立的两个事件,后人逐渐把两件事给捏合成了一件事。我们不能因为用“屈原投江”解释了“端午赛龙舟”,就说屈原投江是为了解释赛龙舟而编造出来的。
也就是说,介子推传说是从众多已有的传说中逐步“被选拔出来”用以支持寒食节的叙事,而不是专门为了解释寒食起源而“特意编造”的叙事。也许两者刚开始走向一个阵营的时候还配合得不够细密,所以“好与本传相违”的《琴操》并没有把晋文公禁火的日期直接安到寒食节上,随便找了个五月五日先放着。四百多年后,《琴操》的地位已经逐渐老成了“古代文献”,杜公瞻不知情,这才堂而皇之地把它拉来作为寒食节的起源依据。
既然割股燔山说只是一种附加的传说,那么,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又该从何说起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黄涛]清明节的源流、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变迁与功能
下一条: ·[张勃]从寒食节的兴衰看官方与民间合力对习俗的影响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
·[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
·[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赵燕]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节日在政府保护下的变迁
·[季中扬 王静]传统节日“公共性”的传承机制·[林继富 吴佩琦]家族认同到中华民族认同的演进逻辑
·荣耀中国节 | 中国民俗学会携手王者荣耀共同探索传统节日创新传承·征稿启事:2021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
·[张勃]中华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与当代价值·[高鹏程]传统节日当代传承的寺院参与
·[高俪杰]浅谈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文化价值及地域差异·[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季中扬]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徐赣丽]当代城市空间中的民俗变异:以传统节日为对象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