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扫墓踏青:妇女儿童的快乐节日
元明之后,火镰、火石、火折等生火用具日益普遍,重生新火变得轻而易举,人们再也不用一年到头战战兢兢留着火种。当新火不再珍贵的时候,改火也日渐失去了它的功能和意义,寒食也变得徒有虚名,这时,寒食上巳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大好春天只剩下一个清明节。
张岱在《陶庵梦忆·扬州清明》中如此描绘明代扬州的清明风光:“这天,四面八方的居民和乡客,以及南来北往的商贾,乃至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全都走向郊野。长塘丰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踘;茂林清樾,劈阮弹筝。少年浪子竞逐相扑,孩子们追着风筝,老和尚忙着为人说因果,瞎子艺人立地说书,人们或立或蹲,立者林林,蹲者蛰蛰。太阳落山的时候,彩霞生起,回城的车马纷沓而驰,那些平日紧闭闺门的宦门淑秀,这时也不避讳,把车上的幕帘掀开了,那些婢女媵妾也玩累了,纷纷倦归,山花斜插,臻臻簇簇,竞相回城。”
这分明是一幅明代江南的“清明嘉年华”。
古代上巳节就是青年妇女祓除、沐浴、野营求子的春天佳日,寒食则是举家老少扫墓、踏青、举家露餐的放风节日,当这两个节日合并到了“清明”的名下,成为一个春天嘉年华的时候,在“你快乐所以我快乐”的和睦家庭之中,就让全家都笼罩在一种悲欣交集、春日洋洋的奇妙氛围中。
现代散文家丰子恺有《清明》一文,把清明扫墓说成“借墓游春”,可谓一语中的。他说自己少年时期终年住在那市井尘嚣的低小狭窄的百年老屋里,一朝来到乡村田野,感觉异常新鲜,心情特别快适,好似遨游五湖四海。“因此我们把清明扫墓当作无上的乐事。”
周作人《百草园》也表达了同样的意思:“在旧时代里,上坟时节顶高兴的是女人,其次是小孩们。从前读书人家不准妇女外出,其唯一的机会是去上坟,固然是回娘家或拜忌日也可以出门,不过那只是走一趟路,不像上坟那样坐了山轿,到山林田野兜一个圈子,况且又正是三月初暖的天气,怎能不兴会飙举的呢?”三月清明,正是春光明媚,旧时女子外出时间少,如今既是祭礼,并作春游,当然十分踊跃,绍兴儿歌云:“正月灯,二月鹞,三月上坟船里看姣姣”,即指此。
“姣姣”们平日里深居简出,纵有花容月貌,奈何庭院深深,虽日日对镜贴花黄,也只能锦衣夜行,难得抛头露面。得此清明扫墓之机,姣姣们自然如出牢笼,把自己当作脱线的风筝,兴会飙举,乘风飘向春天的山林与原野。叶瑞昕说,“当这些女子陶醉于流连忘返的自然美景时,殊不知她们自身也成了节日里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此正所谓“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