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金庸小说的对照模式与蒙古想像
——以《射雕英雄传》郭靖英雄形象的塑造为例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01-27 | 点击数:13208
 
内容提要】金庸在《射雕英雄传》一书中,浓墨重彩地描绘了“蒙古人生性质朴,敬重英雄好汉”的理想品质,但是,这些蒙古想像并不出自金庸对于蒙古文化以及蒙古生活的现实了解。金庸的蒙古想像更多地是出于郭靖的英雄形象塑造之需要。因为需要塑造英雄形象,所以需要有各种陪衬形象来完成这一塑造,于是,有了各种对照人物的出现。同样,因为需要塑造英雄,所以需要有适合英雄品质生长的土壤。金庸选择了蒙古作为英雄生成的土壤,自然也就只能按照英雄的生长条件对于这一土壤的要求来对蒙古进行艺术想像。可见,《射雕英雄传》中的蒙古想像,主要是出于结构的需要,而不是对于现实的临摹。
 
关键词】小说创作;英雄形象;民间文学;对照模式 
 
 
金庸小说深受民间文学的影响[1]。以小说中的人物配置而言,金庸往往使用对照(对立)模式,成对成双地构建人物谱系,然后再把对立双方从不同的方向调往同一活动场面,使他们相遇并展开矛盾冲突。这种对照模式下的人物形象,往往个性鲜明,相映成趣[2]
在《射雕英雄传》中,围绕小说的英雄主人公郭靖,金庸配置了一系列对照(对立)的人物形象。这种人物设置的对照模式,可能体现在人物的内在品性方面,也可能体现在人物的外部体貌方面,或者体现在其它许多方面,其鲜明的对照(对立)特征总是会在读者的阅读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如郭靖/杨康(憨厚的少年/奸诈的少年)、郭靖/黄蓉(傻女婿/巧媳妇)、黄蓉/华筝(机敏的南方姑娘/淳朴的北方姑娘)、黄蓉/穆念慈(受追捧的女孩/受侮辱的女孩)、铁木真/完颜洪烈(智勇双全的蒙古首领/工于谋略的金国王爷)、北丐/西毒(玩世不恭的正派武林高手/雄心勃勃的邪派武林高手)等等。
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打地洞”。为了突出英雄形象的典型色彩,同时赋予其“合理”的可能性,金庸对典型人物成长环境与成长过程中的诸多要素进行了艺术调配,或者说虚拟设置。本文着重谈论的是,为了塑造郭靖/杨康这对矛盾人物,金庸对他们的成长环境进行了怎样的想像加工?并借此探讨金庸小说对照模式的结构法则。
 
少年郭靖与少年杨康,两人的先天条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
1. 同是将门之后。杨康是杨家将的传人,郭靖是水浒英雄赛仁贵郭盛的后代。
2. 家庭出身几无差别。两家比邻而居,家境相似,其父辈武艺相近、品性相合。
3. 有指腹为亲的兄弟关系。两人差不多同时出生,同是全真道长丘处机给取的名字,两人名字合在一起,意思是“不忘靖康之耻”。
但是,两人的后天成长环境却因战乱而错开,且形成鲜明对照。
金庸选择了把少年郭靖培养成为正面形象。于是,为了让郭靖成长为一个正直、淳朴、诚实、守信、坚毅、不畏强权的英雄,金庸首先必须为他选择一个适于此一品性生长的社会环境。
金庸选择了蒙古。
小说中写到李萍从战乱中存活下来,野地产子,漫无目的地走入了大漠草原。茫茫大漠,风沙如刀,母子俩死生未卜,幸而遇到两位不知名姓的蒙古牧民,从此,金庸把郭靖这颗英雄种子撒在了这样一片土壤之中:
 
蒙古人生性好客,怜贫恤孤,见她母子可怜,就邀她到蒙古包去饱餐了一顿,好好睡了一觉。蒙古人以游牧为生,赶了牲口东迁西徙,追逐水草,并无定居,用毛毡搭成帐篷以蔽风雪,就叫做蒙古包。这群牧民离开时留下了四头小羊给她。(金庸,P99)[3]
 
当时的蒙古人尚无文字,风俗粗犷,却是最重信义礼节,尤其尊敬客人。蒙古人自来不说污言秽语,即是对于深仇大寇,或在游戏笑谑之际,也从不咒诅谩骂。客人来到蒙古包里,不论识与不识,必定罄其所有的招待,而做客人的也决不可对主人有丝毫侮慢,如不遵主客之礼,皆以为莫大罪恶。(金庸,P115-116)
 
有了好的土壤,还要有好的浇灌者。许多评论家都注意到,作者在《射雕英雄传》中着力塑造的真正英雄是铁木真,而不是郭靖,正如《鹿鼎记》中的真正英雄是康熙而不是韦小宝一样。但由于铁木真是个不可再生、无法模仿的天才人物,他不是郭靖所能学习仿效的人物类型,因而也不是郭靖这颗英雄种子的浇灌者。小说中对郭靖英雄品格影响最大的蒙古英雄,一是哲别,一是拖雷。
哲别是郭靖的箭术老师。郭靖第一次见到箭无虚发的黑袍将军哲别,就有惺惺相惜的崇敬,后来更是舍命帮助哲别躲避铁木真部众的追捕。哲别为了回报这个一面之交的小朋友,居然在与博尔术的生死决斗中,以饶博尔术一箭为条件,请求“一命换一命”,不惜以牺牲自己的生存希望来保全郭靖的生命。
这种舍己为人的气概后来也出现在了郭靖的行为中。当成吉思汗攻破撒麻尔罕城,下令屠城之际,郭靖放弃了自己为之努力很久的和黄蓉的爱情与婚姻,请求以自己的破城之功,换取成吉思汗“饶了这数十万百姓的性命”(金庸,P1352)。郭靖身上所表现出的许多阳刚、豪迈气质,都可以从哲别的身上找到其原始影像。
拖雷是与郭靖共同成长的少年伙伴。英雄的阳刚精神和男性自我意识、英雄气概的培养,往往需要置身于一个同龄的男性团体之中,才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和肯定。在金庸笔下,拖雷充当了这一同龄团体的突出代表。拖雷在小说中的初次出场是与郭靖“结安答”,郭靖给他一块母亲自制的红色汗巾,他回赠了一个黄金项圈。接着,在与都史等人的群殴中,两人从最初的恼怒、害怕,到奋起反击,不屈不挠,再到拖雷单挑群少等等,无疑对郭靖的性格成长形成巨大影响。这一出小儿群殴中拖雷的出色表现,甚至可以视作郭靖与杨康“比武招亲之战”的一次预演。
小说中哲别和拖雷形象塑造,显然都是为郭靖而设置的。一个是“英雄老师”,一个是“英雄同学”。金庸有意把郭靖种植在这样一块崇尚英雄、盛产英雄的土壤之中,无非是为了把郭靖培养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作为郭靖的对照形象杨康,其生长条件却与郭靖的条件截然相反。为了把杨康培养成为一个奸诈的机敏少年,金庸选择了大金王子完颜洪烈的王府作为他的苗圃所在,让他以完颜洪烈养子的身份出场。
杨康的养父完颜洪烈在金庸笔下是一个阴险狡猾、虚伪奸诈的典型。此人每一举手、一投足、一张口,无不透露着阴谋与险恶。他甫一出场就阴谋制造了一桩牛家村血案;一到蒙古就开始挑拨桑昆与铁木真的关系。他处处离间朋友,设局害人。
完颜洪烈的种种卑劣行径,堪为杨康榜样。小说中写到,完颜洪烈兄弟初入蒙古,就以其轻浮的人品,与铁木真等蒙古英雄形成鲜明的对照。完颜洪烈的哥哥完颜洪熙,在金庸笔下更是轻浮得拙劣:
 
完颜洪熙见郭靖等许多蒙古小孩站在远处,睁大了小眼,目不转瞬的瞧着,便哈哈大笑,探手入怀,抓了一把金钱,用力往小孩群中掷去,笑道:“赏给你们!”他把金钱撒得远远地,满拟众小孩定会群起欢呼抢夺,那时既显得自己气派豪阔,且可引为笑乐。(金庸,P115)
 
相比之下,淳朴自尊的蒙古儿童,却并未如其所料,“欢呼抢夺”金人抛出的钱币:
 
这群小孩都是蒙古兵将的儿女,年纪虽小,却是个个自尊,对掷来的金币没人加以理睬。完颜洪熙讨了个老大没趣。(金庸,P115)
 
完颜兄弟骄奢淫逸的大金兵将,也与铁木真战无不胜的蒙古军队形成鲜明的对照:
 
这时太阳刚从草原远处天地交界线升起,铁木真上了马,五千人队早已整整齐齐排列在草原之上。金国兵将却兀自在帐幕中酣睡未醒。(金庸,P118)
 
在金庸的想像中,蒙古人有崇高的荣誉感和极为坚定的处世原则,而与之相对的金人和汉人却总是不择手段。在一次围剿铁木真的战斗中,完颜洪烈麾下的四名汉族武士先后围攻郭靖,却被完颜洪烈的蒙古盟友所耻笑:
 
山下蒙古众军突然大声鼓噪,呼喊怒骂。须知蒙古人生性质朴,敬重英雄好汉,眼见这四人用车轮战法斗郭靖已自气愤,再见二人夹击一个空手之人,实非大丈夫的行径,都高声吆喝,要那两人住手。郭靖虽是他们敌人,大家反而为他呐喊助威。(金庸,P230)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武侠小说的民间性
下一条: ·[施爱东]郭德纲及其传统相声的“真”与“善”
   相关链接
·[朱家钰]“特地背着家乡人生产”:“特产反差叙事”的生成与极化·[张海月]聊天记录里的故事:“数码一代”的民间文学实践
·[卫则戎]民间文学的社群认同与文化认知探讨·[王祖悦]20 世纪初民间文学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所揽月]遗产旅游中民间文学的传统化实践·[米思璇]革命故事讲解员的表演与实践
·[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郭阳]网络民间文学定义再探究·[陈钰文]非遗保护与传承视域下民间文学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策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民间文学”回归中国语言文学二级专业目录
·[朝戈金]口头文学之“口头性”论析·[朱家钰]从角色到人物:故事学的层级术语体系
·[赵莎]重回本土:对民间文学现代性论争的反思·[张宝元]汪玢玲三台东北大学的思想经历与其民间文学教材编纂的学术史意义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