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
——以各类“公祭大典”“文化旅游节”为中心的讨论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6 | 点击数:21914
 
摘要: 1985年以来,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和深圳荔枝节为龙头,举国上下突然兴起一大批“文化旅游节”,当这些新兴节日逐渐退潮的时候,突然又刮起一股“公祭”风潮。这些“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举措遭到了许多学者和知识分子的猛烈批评,被指斥为制造虚假文化记忆、糟蹋文化、对人民群众与子孙后代不负责任。而如果我们站在地方经济的角度来看,就会发现这些“虚假的”文化活动各有其可取之处。正是地方精英们所生产的那些非理性的、“没文化的”新传说,为地方经济带来了直接的利益,且迅速为当地民众所接受。在强大的世俗生活面前,学者的文化批评是如此的无力。学者的理性思考与民众的生活要求就这样分道扬镳了。学术研究本来就是盲人摸象,学术成果永远只能是具体专业中的部分真理,若是用以指导生活,必将顾此失彼。因此,学术与生活的关系只能是旁观者和操作者的关系。生活只是学术的观察对象、描述对象,而不是批评对象。
关键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节日;祭祖;造神运动;性质世界;意义世界
 
备受责难的新造神运动
2007年清明前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各种各样的公祭活动竞相在全国各地上演。你是伏羲故里,我是女娲源地,你有黄帝陵,我有盘古庙。各地竞相挖掘名人资源,打造祖宗文化。
受公祭的历史人物中,最具轰动效应的莫过于诸葛孔明了。43陕西勉县举办了诸葛亮逝世1773周年祭祀活动[1]413,湖北襄樊在古隆中隆重纪念诸葛亮出山1800530,山东省沂南县“诸葛亮诞辰1826周年祭祀纪念活动”盛大开幕[2]
虚拟的神话人物也一样备享尊荣。湖北竹山、河北涉县、甘肃天水、山西长治等地均为女娲举行了公祭,其中又以竹山县的规模为大。据报道,“竹山地处秦巴山区,是全国592个特困县之一,也是湖北的重点贫困县,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刚过亿元。就这么一个贫困县,几年已投资1500多万元,塑造了18高的女娲雕像,建起了女娲祭坛、圣母亭、问天阁等景观,建造了‘中华母亲山’文化石。为了举办这次女娲文化节,县里又掏出20多万元,派出大量工作人员负责安排和接待,动员不少农民演员沿路表演民俗节目,出动大批警力维护现场治安。”[3]
至于“中华始祖”黄帝炎帝的公祭就更加隆重了,祭祀规格以及主祭者的行政级别都上了好几个档次,陕西、河南、湖南、湖北等多个地方均有公祭活动。45,在陕西黄陵轩辕殿广场,仅乐舞表演一项,“人数达到1000多人,整个场面气势恢弘。”[4]光是到会的记者就有500多名。419,“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又在河南新郑举行,“现场鸣放21响礼炮。大典共分盛世礼炮、敬献花篮、净手上香、行施拜礼、恭读拜文、点燃圣火、高唱颂歌、乐舞敬拜、天地人和九项议程。”[5]
各地公祭的对象五花八门,从子虚乌有的盘古、伏羲、女娲,到分不清是神话人物还是历史人物的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大禹、仓颉,再到被神话化了的历史人物孔子、老子、孙子、屈原、伍子胥、司马迁、诸葛亮、欧阳修、纪晓岚等等,甚至历史上名声并不太好的武则天,以及没有具体人物形象的“中国洪洞大槐树”,各种古老的神话英雄或者历史文化名人,一一被奉上祭坛。
事与愿违的是,打着“弘扬民族精神”旗帜的公祭活动不仅没有赢得各方称许,反而招致了来自文化界的激烈批评。
客气一点的学者认为这是一场新的造神运动:“他们并不问所造神灵的真正文化价值与文化意义,而注重的是投资规模、占地面积与高度,因为这些人为因素将是旅游卖点与新闻宣传点。”[6]刻薄一点的学者则戏谑其为五个一工程:“抬出一个死人,建了一座假坟,演了一场闹剧,花了一堆金银,坑了一方百姓。”[7]大部分学者倾向于认为公祭活动是在制造虚假文化记忆,糟蹋文化,“如此盲目、一窝蜂地乱搭‘文化台’,对人民群众与子孙后代是不负责任的。”[8]
学者对地方官员竞相“祭祖”的批评,成为了媒体舆论的主流声音。他们甚至质疑这些“祖宗”本身的文化内涵:“炎黄二帝塑像,要弘扬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呢?翻开历史传说,我们看到的是古代两个部落间的一场残酷的兼并战争,有什么人文意义可言?炎黄时代中华民族的土地上就已是多民族共居共荣、多元文化发达的时代了,我们今天仅用两个部落的首领为人文始祖的象征,既不科学也是对历史的不尊重。”[9]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刘锡诚]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下一条: ·[刘锡诚]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的俗文学派
   相关链接
·[刁统菊]冬至节俗的传承动力探析·[席晓燕]宗族祭祖仪式的文化重建
·[邵凤丽]礼俗互动视野下祭祖礼仪文化内涵的历史传承·[石峰]祭品的“经权”逻辑 :一个仪式解释的本土观点及其扩展讨论
·[赖婷]礼俗互动视角下的民间节日祭祖体系 ·邵凤丽:《朱子<家礼>与传统社会民间祭祖礼仪实践》
·[钟梦迪]松阳县叶氏祭祖的田野调查报告·[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传统重建的内在生命力
·[杨杰宏]多元化的南方史诗类型思考·[曲木铁西 巴莫阿依]凉山彝族“尼木措毕”祭祖送灵仪式研究
·[邵凤丽]当代祭祖礼仪模式初探·[毕雪飞]春分秋分渡彼岸:日本佛教彼岸会与民间祭祖
·三门祭冬,少长咸集聚亲情·哈哈,中国人竟然也过圣诞节?
·[张晓洁]从网络祭奠看传统祭祖新发展·《祖灵的祭礼:彝族“尼木撮毕”大型祭祖仪式及其经籍考察研究》出版
·[刁统菊 佘康乐]从“敬神”到“祭祖”·[于晓雨]当代胶东农村的宗族习俗考察
·陈建宪:祭祖形式应与时代发展同步·“华人老家”山西大槐树文化遗产日推广“祭祖习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