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关于生平事迹的传说。这类传说最为丰富多彩,主要是解释黄大仙不同凡响的由来以及在牧羊来到金华北山修炼得道之前的一些生平事迹,突出的是奇和异。如《初平出世》、《引虎救人》等。这类故事在最大限度上弥补了《神仙传》有关皇初平生平由来的不足,生而为人,修炼得仙的主题更加突出。
第二,修炼成仙的故事。这类故事详细讲述了黄大仙如何获得叱石成羊的法术,如《叱石成羊》,它将《神仙传》中的皇初平获得叱石成羊法术演绎得活灵活现,并突出其动机是救人和不让虎豹之类将羊叼吃,为百姓做点好事。《撞石升仙》也属此类故事。
第三,惩恶助弱、为民造福的传说。大仙除了拥有法力无边的仙术之外,必定还有造福于一方民众或救民于水火之类的善举,否则很难让地方民众崇信他。典籍记载或文人吟咏只重结果,往往都忽略了之所以有这种结果的过程。民间传说系统将这一过程展示在公众面前,从而使黄大仙变得可信、可亲、可爱,变得活生生,具有了人情味。《仗义取银》、《惩贪官》、《补垄》、《济世治病》、《五仙岩寻药》及《丹水植香黍》等传说,是其代表。正是这类故事让官方也不得不承认黄大仙的特殊地位,宋代时的两次获封,所谓“汲井愈疾,益广救人之功”、①“祈晴祷雨,则随感随通”,②便是其不经意留下的明证。
第四,自然与人文风物传说故事。金华北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其中大量的景观都与黄大仙传说相关联。如自然景观传说中的《叱石成羊》、《卧羊山》、《夜筑斗鸡岩》、《石棋盘》、《撞石成仙》、《召仙金钟》、《卧羊岗的传说》和《羊屙变景石》等等都是;人文景观传说中的《二仙造桥》、《二仙桥》、《赶石造桥》、《赤松宫》等等也是。另外,还有一些风俗传说和特产传说,如《赠桃度仙》、《黄大仙写“劝善戏”》等属风俗传说,而《九峰茶》、《丹水植香黍》及《赐方种萝卜》等则属特产类传说。正是这些传说使金华北山风景区的名胜古迹具有了生命意义,黄大仙也不仅仅是只有叱石成羊的固化了的神仙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广泛存在意义,被民众多方认可的神性人物,它活在当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正是这类传说的存在,使黄大仙信仰延续一千余年而不绝。
第五,显圣香港与返乡显灵的传说。《接大仙》又名《偷大仙》,是一则关于香港黄大仙及其信仰由来的故事;《返乡显圣》与《石羊托梦》则是两则现代传说故事,一为黄大仙在1991年新金华观落成时落雨解除金华秋旱;一为在建造新金华观时香港商人使金华观移位以保类似于石羊之类的石头的故事,这些石羊目前就在金华观大殿之内原样保存着。
民间文学系统极大地丰富了典籍记载和文人诗文吟咏系统的内容,使原来只有骨骼而没有血肉的皇初平或黄初平,成了一位具有法力但又充满人情味和崇高道德感的仙人,成为民众喜爱的能惩恶助弱的大仙。
四、自成体系与交错互动
从上述内容的叙述,我们已经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三条线拥有三种不同的系统,三个不同的系统传承着三种具有不同价值判断和依据的认知,各自都自成体系。典籍记载自始至终都保存着或试图保存葛洪《神仙传》中“皇初平”的典型故事结构模式,即使增加了内容,也是为了这一结构模式的故事添加合理性的解释,几乎没有变异故事的中心结构。而文人的诗文吟咏系统,在确认典籍记载正统性、权威性的同时,往往又在不经意之中,不断地拓展着自己所看到、听到的内容,因此,不同时代的文人诗文吟咏系统,常常拥有不同的角度或增加了的内容。这些内容,可以想像,大都来自于民间文学的传说系统。有时它可能已经是被典籍或正统地位或思想确定了的内容,有时也可能是直接来源于民间传说。只不过对于后者,现代研究者已经很难找到一个非常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它来自于哪一则民间传说。因为历史上不同文人诗文的吟咏系统中的相关内容,几乎没有同时代的相关故事、传说记录,这是致命的。
然而,即使没有各种直接的材料可以证明上述两方面的系统是源于民间文学系统,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潜藏于这两个系统中的一些蛛丝马迹,找到民间文学系统的存在以及对于上述两个系统产生影响的例证。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