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诗文——文人吟咏系统
葛洪《神仙传》关于皇初平的传说一出,很快也就获得了文人们的认可,并通过自己的诗文加以吟咏,表达一种文人气质的追求和理想;同时,通过文人诗文的吟咏内容,有关黄大仙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被提到了前台。
从目前可知的材料来看,最早对皇初平在金华山成仙加以诗化表达的是南北朝时齐的东阳郡太守沈约。其《赤松涧》一诗:“松子排烟去,英灵眇难测。惟有清涧流,潺湲终不息。神丹在滋化,去軿于此陟。愿受金液方,片言生羽翼。渴就华池饮,饥向进霞食。何时当还来,延伫青岩侧。”③表明了这一点。史载,沈约于“隆昌元年(494年),除吏部郎,出宁朔将军、东阳太守”。④东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266年)分会稽郡置。治所在长山,即今金华。南朝陈天嘉三年(562年)改为金华。非常显然,沈约所吟咏的正是金华赤松涧及皇初平即民间所传说的黄大仙的事迹和修炼得道的胜境。诗中所说的松子,也即皇初平所改的名。
李白是吟咏赤松子皇初平即黄大仙比较多的唐代著名诗人,而且,他的诗文中非常明确地指出赤松子皇初平即黄大仙的修炼地是浙江金华。在其《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长诗中除了大量地描述浙江杭州、绍兴、台州、丽水、金华的优美景致外,还叙述了许多浙江的历史、典故和传说,有八句写到金华,其中的两句与赤松子皇初平事迹相关:“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而其诗的前面两句则是:“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潮”。“梅花桥”指金华城东门,即赤松门,俗称梅花门,门外江上有桥。而双溪则是原叫东港的东阳江与原叫南港的武义江在金华城的汇流处,现在依然。①从李白细致的叙述可知,李白对于金华的景观、传说是非常清楚的。李白另有《古风五十九首》,其十七首的第一二句是这样的:“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未去发已白。”李白的不断吟咏,不仅说明皇初平典籍记载影响的巨大,也说明皇初平故事影响的巨大。在唐代,这种吟咏诗文,不绝如缕。曹唐有《皇初平将入金华山》,②皎然有《赤松涧》,③唐末贯休和舒道纪则有《和杨使君游赤松山》④和《题赤松宫》⑤等诗。
诗文吟咏,有宋一代,开始大为增加。范浚在《游赤松观》一诗中写道:“灵祠丹井余真迹,祠下老松森百尺。仙子骑鲸去不归,痴人犹问山中石。”范浚为兰溪人,对于皇初平的故事想必非常清楚。林季仲为永嘉(今温州)人,曾知婺州(今金华),其《题赤松皇初平祠》二首之一,表达了自己牧守金华军民如牧羊的感慨。⑥南宋韩元吉是开封雍丘人,他曾两任金华郡守,在他的《羊石》诗中,这样吟道:“自笑金华老使君,两仙常约度层云。驾车尚有双羝在,纵入山中白石群。”
从宋代开始的诗文吟咏增加了一个特点,那就是传诵金华北山中存在的与皇初平或黄大仙传说相关的景观的诗文大大增加。文人们在认知《神仙传》等典籍记载内容的同时,通过到实地的游览考察,大约还有野叟故老的传说故事等讲述,发现了一个比原来的典籍记载内容更加丰富的世界。于是,便通过诗文来加以吟咏,从而形成了以典籍记载为中心并已经大大拓展了的皇初平或黄大仙存在的世界。南宋金华本籍的唐尧封有《丹灶》,⑦其诗云:“丹成灶已冷,仙去景常清。蹁跹照华发,陡觉凡骨轻。”南宋葛惟肖的《丹井》,则是吟咏另一遗址的诗:“长山一区井,地志笺其名。在昔牧羊童,是曰皇初平。炼厥紫河车,吸此太阴精。铅男沈玉洞,汞女隐金城。刀圭下其咽,体中有余清。一旦控鹤飞,不与此井并……”
赤松宫也叫赤松观、宝积观,是当地百姓在二仙“飞升”处所建的“栖神之所”。⑧宋代时香火旺盛,因此,也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生活于宋末元初的兰溪人于石,有一首《赤松宫》的诗是这样的:“几人学道得成仙,兄弟俱仙世所难。白石不随秋风烂,赤松长锁暮烟寒。月涵古井一泓碧,云护空山半粒丹。我欲乘风脱凡骨,愿随鸡犬事刘安。”到元代时,赤松山的祠庙开始荒芜。兰溪人吴师道在《赤松山图》一阙中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昔年曾踏山中路,路入桃源正春暮。落花扑面东风来,飞觥绕石流泉去。拂衣起随醉道士,为指皇君牧羊处。山空石化草芊芊,只有荒祠荫高树。……”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