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罗杨]民族民间文化的处境和抉择
  作者:罗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1 | 点击数:18311
 

4.加强组织领导,推行工程性保护工作

至今,我们已经实施过一些行之有效的工程,如“中国民间文艺十套集成”工程,“中华古籍善本再造工程”。今年2月国家已成立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理应成为抢救工作的指挥中心。

5.纳入规划

要把抢救和保护民间文化纳入各级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城乡发展规划,使保护民间文化与经济发展、城乡发展同步进行。

6.经费保证

要加大资金投入,使抢救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国家应增加事业经费,另外还要靠社会集资、争取国际援助、设立“中国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基金会”。

7.科学保护,包括科学的指导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运用

要对不同种类的民间文化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如有些可以产业化,有些应该收存进博物馆,而有些只能在其灭绝之前留下文字和影音记录等等。同时,在政府网站或在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要建立“民间文化网站”。

8.社会动员、全民保护

民间文化的特点是散于社会、藏于民间。因此,除了专家学者的辛勤工作,还要靠社会各界民众的参与,形成“关爱民间文化,呼唤民族情怀,复兴民族精神”的社会风气,唤起民间传承文化的力量,点燃民族根脉延续的薪火。

面对这个极特殊的年代、这个裂变性的残酷转型期,愿我们的文化工作担当起时代的重任,愿我们的国民都加入到抢救民间文化的行列,让中国的民间文化薪火相传。

三、融汇创新弘扬民族文化的精华

全球化的时代已使世界各国在政治上相互求同存异,经济上互相往来,文化上互相渗透融合。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从历时性上看,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即传承与创新的统一;从共时性上看,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即冲突与融合过程的统一。中国要开辟一条适合本民族的全球化道路,就要立足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基,继承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精华,在剔除其糟粕的同时,融合有益的基因,从而增强生命力,构筑张扬力,增强凝聚力,形成与世界共同进步、与人类文明同性的时空穿透力。要完成这一使命,有两方面的问题值得研究和思考,即洋为中用、融会贯通和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就是要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具有人类文明共同本质的优秀成果部分,剔除其中的糟粕,保存鲜明的民族个性,创造出符合当代精神、时代潮流的民族新文化。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刁统菊]女性与龙牌:汉族父系社会文化在民俗宗教上的一种实践
下一条: ·[陈立柱]龙是夏族的图腾吗?
   相关链接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在山西太原成功举办·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 年年会会议手册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
·[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
·[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
·[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