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间文化传统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间文化传统

[罗杨]民族民间文化的处境和抉择
  作者:罗阳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21 | 点击数:17392
 

具体地讲,民族民间文化主要受到三个方面的具体威胁:

首先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它的直接后果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民间文化赖以生长的农耕时代走向衰亡。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民俗文化,是伴随漫漫的华夏农业文明而生而长,它是远古吹来的风,携带着久长而深厚的历史信息,从物质内容到文化习俗,从精神方式到哲学信仰,都透析出农业文明的生存方式、生存想像和审美追求。而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原生的农耕文明架构下的许多文化形态和方式都在迅速瓦解与消亡。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旅游业的冲击,一部分民族民间文化、特别是民间文化赖以生长的土壤环境已不复存在。民间文化在变异,民俗风情在变迁……很多传统民间文化已成为昨日黄花。很多民间特色文化仅存于城郊和偏远山乡,民间艺人逐年减少,制作工艺后继乏人。原有形式迅速嬗变,初始题材大为萎缩,几近濒于消亡的境地。

其次是全球化的冲击。经济全球化使人类所生活的这个星球日益内在地融合为一个相互依赖的有机整体,金融资本如泛滥的洪水冲垮了民族、国家、地区的人为樊篱,给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带去现代化的观念和方式。经济全球化给世界各国的冲击显然不只是经济的,其过程,极大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背景、生活舞台、生活世界,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观念、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并赋予一个国家和民族以新的文化意义。从世界范围看,自文艺复兴以来持续了几百年的精神文化开始因商业消费而世俗化,大众文化配合着传播媒体的改进向全球扩张,观念文化在感官文化的进逼下节节退缩,古典的、理性的、合乎传统规范的文化形式作为主流文化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全球价值观”与“乡土价值观”的碰撞中,显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尤其是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文化势力的涌入,很容易造成文化的“一体化”,也会促成有些人想要一体化,有些人则犯迷惑以为必须一体化,特别是风靡全球的强势流行文化正猛烈冲击着我们的民族民间文化。在这种全球化的飓风下,中国的传统的民间文化正首当其冲地处于挽歌般的消解过程。

再次是文化产业发展带来的伤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丰裕社会的到来,文化成了公众生活中的普遍需求和主要消费方向,并因而成为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此,文化愈来愈市场化、愈来愈商业化,进而形成产业化。在文化产业兴起的过程中,各种民族民间文化不可避免地被当作文化资源,不可避免地面临被开发、利用、破坏的局面。一般来讲,产业性的文化以复制技术和商业传播为基本内涵,价值取向主要是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一个只有二百年历史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国家,却能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上有巨大的能量和影响,一个文化家底很薄的国家居然成为一个文化“强国”和输出大国。它的强项是同一性、统一性、受众的普及性、广泛性,以及做大做强的操作性。而这些与我们民间文化的个别性、特色性等都格格不入。在当代文化产业发展强劲势头下,我们的民间文化只能望洋兴叹。所谓产业化生产,即“机械复制”般的技术制作,淹没了艺术的“独一无二的存在”以及真实性、权威性,破坏了艺术品所具有的独特的“韵味”、“光辉”和“魅力”,肢解了文化的精神,消解了艺术的“个性”,使文化艺术失去了不断创新的审美冲动和理性探求。产业化会使文化商业化和庸俗化,如果用产业化去要求民间文化,不但挽救不了民间文化,反而会对民间文化形成破坏式的开发。例如,浙江的几家木雕、石雕等大型工艺厂把工艺美术品改为流水线作业,使得传统特色减弱,个人风格淡化,最终导致企业倒闭。我们应反对有损民族民间文化的短期行为,反对将民族民间文化作为商品经营的做法,反对把文化现象当作经济现象的产业开发。在保护与开发的问题上,“保留”仍应作为基本前提,应当承诺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不仅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后代人。因此,我们保护的责任远远大于使用和消解它的权利,应永久保留一片“原始的、不被触动的自然”。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刁统菊]女性与龙牌:汉族父系社会文化在民俗宗教上的一种实践
下一条: ·[陈立柱]龙是夏族的图腾吗?
   相关链接
·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二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三季)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周福岩]民俗/民间文化的伦理理性:在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文化政治之间·[孙华月 刁统菊]传统神话角色在网络语境中的形象转型研究
·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 年年会议程·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会通知(第2号)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二十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3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张建军]美国民众生活中心:数字时代的文化建档与公众参与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任积泉]河西宝卷中的曲牌曲调音乐遗存及活态传承状况浅析
·《民间文化论坛》:2022年第3期目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陈连山]从“天雨粟,鬼夜哭”到敬惜字纸·[高丙中]从封建迷信到文化遗产
·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征文启事·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二季)2022年年会征文启事
·[施爱东]为民间文化事业培育青年人才·《民间文化论坛》:2021年第5期目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