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叶舒宪]比喻的文化价值与人性意义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9 | 点击数:10772
 

[摘要]比喻不只是修辞技巧。从历史眼光看,比喻其实是诗性智慧时代一去不返以后,我们在抽象思维统治的世界中维持和培养想像力的必修课,因此具有文化寻根的意义。尼采认为语言的产生的实质就在于比喻。尼采比维科更加激进地反叛西方传统的形而上思维,要求恢复被概念思维抽象掉了的人与现实的真切关系。20世纪的思想家重视比喻和想像,是要借用古老的感知-思维的复活,来对抗唯科学主义、消费主义的压迫,从而使现代人有可能恢复精神生存中失去的灵性。一种文化的最根本的价值将与该文化中最根本的观念的隐喻结构相依存。西方文化在罗马帝国时代以来作为基督教文化而存续了两千年,基督教的《圣经》及其隐喻结构对于西方文化和语言具有重要意义。从比喻入手了解《圣经》,可以成为了解西方文化思想根源与想像景观的门径。 

[关键词] 比喻;想像力;文化寻根;恢复灵性 

[中图分类号] I0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2004)04-0027-04


 

比喻作为诗性逻辑的文化寻根意蕴

说到“比喻”,如今一般人的联想也许是语文课堂上的一种造句练习技巧。从长焦距的历史眼光看,这其实是现代文明的人文教育体系中对古老的原始思维方式的怀旧与追忆,因此具有语言与思维方式上的文化寻根的意义。

现代西方社会科学的奠基人——18世纪的意大利哲学家维科就认为,人类在学会用玄学即形而上的思维之前,统统是按照诗性的逻辑——比喻——来思考世界的。他在《新科学》第二部中说:“一切比喻前此被看成作家们的巧妙发明,其实都是一切原始的诗性民族所必用的表现方式,原来都有完全的本土的特性。”他所说的诗性的逻辑,也可以说是想像力的逻辑。所以,今人学习语言的比喻修辞方法,也就成为诗性智慧时代一去不返以后,科学理性独尊的时代里我们在抽象思维统治的世界中维持和培养想像力的根本必修课了!

在19世纪后期的德国大哲学家尼采那里,比喻被确认为人性的一个方面,隐喻的冲动被视为人类的根本冲动。他甚至认为语言的产生的实质就在于比喻。“没有隐喻,就没有真正的表达和真正的认识。”尼采之所以这么看重比喻,是因为他要比维科更加激进和彻底地反叛西方传统哲学的形而上的概念思维,恢复被概念思维抽象掉了的人与现实世界的真切关系。下面就是他用比喻论证的方式对纯粹概念式思维的批判:“逻辑只是语言桎栲中的奴隶。”人们利用概念把印象掳获,再通过逻辑将之杀死、剥制、干化并保存下来。由此而建构起概念的大厦就像古罗马的骨灰陈列间一样冰冷而枯燥!①怎样才能让哲学摆脱这种冰冷而枯燥的病态命运呢?尼采给出的答案是让哲学成为一种“治疗哲学”,即回到它的源头:“东方。作为神话和祭仪指导者的哲学的开端:它组合宗教。”打碎概念的骨灰间的束缚,回到神话和隐喻的世界中去,那也就是直觉与艺术的世界。与概念的骨灰间相比,它像“梦的世界一样丰富多彩、变幻不定、无所顾忌、令人迷醉和永远新鲜”。①从尼采的这些狂放而诗意的文字背后,我们依稀可见的是一位以比喻为语言生命的诗人哲学家。这是他不同于康德、黑格尔,却更加具有人格魅力的原因。自尼采以后,比喻和“酒神精神”一样,不仅仅是语文修辞的技巧问题,其中也包含了哲学与文化寻根的重大问题。

比喻作为想像力的修养方式

20世纪的存在哲学家海德格尔承继着尼采的思路,一方面批判传统哲学的形而上理念误区,另一方面提出重回柏拉图时代以前的哲学归根方案,要求恢复“诗意的栖居”的人类存在方式。在西方发达社会,越来越多的人厌弃物欲横流的消费社会,谋求以各种方式恢复资本主义和现代性之前“诗意的栖居”生存之道。而具有反讽意义的是,在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里,海德格尔的这个口号已经成了如今的房地产开发商们推销商品房的广告幌子了。

20世纪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加拿大人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60年代的一个系列广播讲座叫《想像力的修养》(The Educated Imagination),讲座的主旨承接并发挥了维科、尼采、海德格尔的观点,也相当于从当代人文教育角度说明了怎样恢复“诗意的栖居”的一种操作方案。弗莱说:“显然,文学教育的目的并非仅仅欣赏文学作品,而是更希望把想像的能量从文学转移给学生。学生们对这种能量转换的结果,虽可能是自己也变成作家,但是其中大多数人则是用这种能量去从事别的工作。”②换个说法,培养文学家离不开神话和比喻,那是想像能力的基础;而从事文学以外的其他工作如科学和管理,同样需要足够的想像力修养。在他看来,培养想像力的最好方式是“把文学当作一个整体去了解”。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还提出了具体的培养方法和程序:从在西方文化中具有想像力原型意义的《圣经》神话叙事开始,把它作为文学教育的基础和出发点。

《想像力的修养》第一讲是“比喻的动因”,像尼采一样区分了科学与艺术两个世界的不同逻辑。比喻的效果类似于人类心灵的魔术,比喻同时包含了客体和主体,把内心和外界的一切事物联系起来。借用古汉语的措辞,是可以称为“物我合一”的那种境界。第五讲题为“亚当历来的形象”。弗莱在这一讲中为自己开启了后来专门倾心研究《圣经》与西方文学的关系的序幕。他从文学整体上审视《圣经》的神话、主题、意象系统如何在后代西方文学中置换变形。换言之,他把《圣经》看成是解读(不是阅读)西方文学传统奥秘的原生性的比喻编码之源头。他为自己最重要的晚年著作起名叫《神力的语言——〈圣经〉与文学研究续编》(Words with Power:Being a Second Study of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1990),也是出于犹太-基督教的核心比喻。按照基督教的世界观,神力的语言是人的语言的原型,因为神的创造(创世)曾经被认为是一切创造的原型。神的创造集中反映在形形色色的创世神话中,也就是讲述开天辟地和人类诞生的那一类故事。在《创造与再创造》一书中,弗莱根据比较宗教学家艾利雅德对创世神话的原型意义的广泛研究,围绕着西方文化的“创造”观念进一步论述了他对比喻、想像力和文学功能的看法。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吕微]从“我们和他们”到“我与你”
下一条: ·[吴世旭]关于民俗学基本理论的几点思考
   相关链接
·[叶舒宪]创世神话的思想功能与文化多样性·[梁起峰]从电子媒体看女娲神话的当代呈现
·叶舒宪:新神话主义与文化寻根·[叶舒宪]《哈利·波特》与后现代文化寻根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