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译著译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译著译文

[日]田仲一成:《中国祭祀戏剧研究》
  作者:[日]田仲一成   译者:布和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4 | 点击数:12739
 

·书摘·

第一章 社祭礼仪的文艺化

  引论 社祭礼仪向文艺的转化

    首先,按照前面的推理、设想,探求从乡村节庆的祭祀礼仪中产生戏剧的过程,就不得不关注一下作为起点及母体的祭礼——自古存在的“社的祭日”,即“社祭”。中国的历史上,不是关于城市及宫廷戏剧,而是关于地方乡村戏剧的资料,到了宋元时期才出现。值得注目的是,其中许多资料是社祭戏剧方面的。如南宋诗人陆游在绍熙四年(1193)的诗《春社》中咏道:“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且看参军唤苍鹘,京都新禁舞斋郎。”同样在他嘉定元年(1208)的诗《幽居岁暮》中,也有“巷北观神社,村东看戏场”这样的句子。此外他在庆元四年(1198)的诗《卜居三山》中也写道:“高陆犁荒种桑柘,比邻毕出现夜场。老稚相呼作春社,鸡争舂米茅檐底。”这些都表明在举行社祭时,建了许多戏台。另一位南宋诗人刘克庄的长诗《观社》里也有“陌头侠少行歌呼,方演东晋谈西都”之类句子,从中也可以明显地看出社和戏剧并存的事实。

    本来,社祭是由古代的“村祭”发展而来的,在宋代以前有关社祭的记录中,只记载了表演歌舞、音乐的内容,看不出其中包含有戏剧。可以推断在宋以前的某个时期,社祭礼仪从歌舞乐曲的阶段(巫礼阶段)转化成了戏剧。然而,具体到哪一个时期,是个不易解决的问题。可以想象,经过了很长时间,祭礼才逐渐近似于戏剧。因此,下面笔者想就此分析一下先秦、汉魏、六朝、唐至宋时期有关社祭的资料,弄清祭礼转变为戏剧的具体过程。笔者是按以下三个时期来具体探讨的:

    1.先秦至汉魏六朝时期;
    2.唐至五代时期;
    3.北宋至南宋时期。
    ……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英]贝特森:《纳文》
下一条: ·[美]特纳:《戏剧、场景及隐喻:人类社会的象征性行为》
   相关链接
·[冯王玺]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术二十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实践路径·[张亦洋]癞女、鬼怪与他者:晚清以来小说戏剧的癞俗书写
·[邵文苑]《奢香夫人》演变的启示·[彭恒礼]煤炭、老君与戏剧
·[平锋 谭文]民间戏剧的仪式化内蕴及其悖论·[褚心宇]传统戏剧的现代困境
·[徐洪绕]浅谈传统戏剧类“非遗”的保护·[庄孔韶]金翼山谷冬至的传说、戏剧与电影的合璧生成研究
·[施旭升]仪式·节日·狂欢——戏剧艺术的精神原型·[王旭]回顾与反思:戏剧表演艺术中的神话重塑
·[江棘]“新”“旧”文艺之间的转换轨辙·[刘文峰]对传统戏剧传承保护若干问题的思考
·[浦晗]语境与路径:“印度戏剧输入说”考论及其学术史意义·中国戏剧:传承有序 多元并茂
·借助互联网传播平台推动传统戏曲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王晓涛 朱吏]传统戏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研究
·今天如何面向文化传统,传承开新?·[乌丙安]民间小戏浅论
·[程莹]“我们的传统是非常现代的传统”: 解读非洲文本的另类方式·实实在在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