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张勃]以重构求生存——关于七夕节命运的思考
  作者:张勃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4 | 点击数:17747
 

[摘要] 七夕节曾是我国的民俗大节之一,近些年濒临消亡状态。当西方情人节在中国土地上风靡之后,一些地方以抢救和保护民族文化为己任,打出“中国情人节的旗帜,并举办种种活动,试图挽大厦于将倾。这一美好愿望能否实现,七夕节能否如凤凰涅磐般获得新生,笔者通过对七夕节之所以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提出由乞巧节重构为夫妻节,或许是其生存下去的一种可能。而重构,也许是抢救和保护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选择。

[关键词]七夕节;乞巧节;圣瓦伦丁节;情人节;夫妻节;重构;生存

[中图分类号] K892.1

[文献标识码] A


纵观节日文化的发展轨迹,不难看出,节日的历史其实就是它在社会需求牵引下的变迁史。一些节日因不再能满足变化了的社会需求被迫死亡,另一些节日则因迎合了新的社会需求勃然兴起;一些节日的习俗活动减少了,文化内涵变得单纯起来;另一些节日则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不断地扩充着新的习俗,传承数百千年依然鲜活。七夕节作为中国节日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成员,近些年濒临消亡状态①。当圣瓦伦丁节——西方的情人节已经在较大范围内风靡之时,一些地方以弘扬民族节庆文化为己任,打出“七月七爱情节或“中国人的爱情节的旗帜,并举办种种活动,试图让七夕节如凤凰涅般般获得新生。这一良好愿望能否实现、七夕节能否并如何在现代节日体系中再次确立自己的位置,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一、七夕节的生存面临困境

七夕节曾是我国的民俗大节之一。从汉朝一直到近代,每逢这个节日,从城市到乡村,从宫廷到民间,都会开展许多习俗活动。如“妇女陈瓜果于几筵,望月穿针以为乞巧;投针浮水、生豆芽、察看蜘蛛结网以占巧;看巧云;吃巧果;以蜡做成婴儿,浮水中以为戏等等。但近些年来,这些习俗在各地已很少出现。判断一个节日是活着还是已死去,主要看该节日的节期里是否还重复上演着民众约定俗成的活动。据此标准,以“乞巧为节俗内容的传统七夕节应该说已基本消失。

近几年来,西方情人节的传入及其带来的极大反响,引发了人们对自己民族节日的回顾。这才蓦然发现,原来我们的那个“七夕节及其所依附的打动了无数代人的牛郎织女故事,表达的也正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不渝爱情。于是,有些人受圣瓦伦丁节的启发,决心给“七夕节换上一顶“情人节的帽子,并呼吁中国人都来过自己的情人节。这种对强势文化入侵的抵制,以及对民族文化危机的焦虑,无疑是非常可贵的。然而,无情的现实是,呼吁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响应,更没有得到民众的普遍认同。只要我们注意一下媒体的报道,就会发现并没有多少人将农历七月初七当作“情人节来度过。相反,倒是公历的214日,鲜花走俏,饭店爆满,巧克力狂销。“零点调查”2001214日晚对广州1544岁居民进行的快速民意调查显示,庆祝情人节的花销人均192元,与美国人均消费25美元趋同。情人节期间,每天都有超过20吨的鲜花从广州空运至全国各地,几乎占据了航班货柜80%的空间。这一切无不在诉说着214日情人节的火爆。由此,我们也不无懊恼地看到,在当今情况下,无论是想用传统的“乞巧节的名义维持存在,还是借用“情人节的衣冠寻求重生,七夕节都面临着不容讳言的困境。

二、七夕节陷入困境的原因分析

七夕节陷入生存困境,一方面是自身原因,另一方面是深刻的社会原因。

首先来看,七夕节为什么不能作为“乞巧节继续存在。

乞巧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体系的一部分。我国岁时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建构于汉代。其中元旦、元宵、上巳、寒食、端午、七夕、重阳、除夕等节日,在汉代均趋形成,至魏、晋、隋、唐已十分兴盛。宋、元、明、清以来,这一体系基本上延续未变,只是进入二十世纪之后才出现了危机。

中华民国一改我国长期使用的农历,以公元纪年,同时以国家的名义做出规定,新设元旦、国庆,又将传统的元旦、端午、中秋、冬至分别更名为春节、夏节、秋节、冬节,纳入官方节日体系。排除在此体系之外的那些节日,只好以民间的身份在草野间继续流行。七夕节是其中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同样以公历纪年,并规定了国际劳动节、国庆节等法定节日。而传统节日中,只有“春节获准进入官方节日体系。

公历纪年的使用和官方节日体系的建立,极大地影响了传统节日的发展。中华民国以来,虽然在国家发行的历书上,都是农历、公历二历并存,公历附带星期,农历附带节气,但在历书上公历总是处于更突出、更显眼的位置。更为重要的是,从机关到学校,从事业到企业,几乎在所有官方正式的场合,总是以公历来纪时。久而久之,令民众(尤其是城市居民)对于农历的印象越来越浅淡,以至除非在一些很特殊的场合,人们几乎忘记了农历的存在。以农历为依托的传统节日自然不能不受这种状况的深刻影响。七夕节面临困境,当亦与此有关。而七夕节长期被排斥在官方节日体系之外,也丧失了走向兴盛的一个重要推动力①。以上,都可以说是七夕节面临困境的社会原因。

不过,沿着这条道路思考下去,我们会发现,同样受通行公历的影响、同样未列入官方体系的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有的还鲜活地存在着,有的至少还能苟延残喘,它们为什么没有像七夕这样基本上销声匿迹?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黄涛]开拓传统节日的现代性
下一条: ·[左玉河]从“改正朔”到“废旧历”
   相关链接
·[刘婧]仪式感与在场:七夕作为传统节庆的现代化重构·[加俊]老妪有所依:在七夕民俗传统中凝聚和维系群体认同
·[程安霞]景观化:旅游场域中传统节庆空间生产的现代转向·[陈长虹]七夕节、巧女神与九子母
·[郑雅婷]执子之手:从奶茶营销看新时代七夕情人节·[杨宇]隋唐及宋元:中古时期七夕节的发展演变研究
·[柴书毓]节日中的仪式叙事与女性能动性实践·[赵欢]歌、舞和手工制作
·[储冬爱]乞巧节的符号学阐释与文化创意·[韩雷 刘宪]从本真性视阈看甘肃西和乞巧节的传承与展演
·[朱双燕]2016年武义七夕节接仙女仪式的田野调查报告·中国(鲁山)七夕节:让七夕文化走进现代生活
·[王娟]化生·乞巧·相连爱——七夕节史话·[萧放]七夕节俗传统的传承与创新
·[侯仰军]七夕节为什么还要乞巧?·[杨克栋]试论西和乞巧节的地域特征
·第六届中国(陇南)乞巧女儿节与妇女发展国际论坛召开分组学术研讨会·陶立璠:“七夕节”保护需要坚守
·[陈连山]论七夕节的源流·[张勃]从乞巧节到中国情人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