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统治者是为了了解民风民情,而采集编纂而成,因此记载了先秦时期大量的民俗生活事项。近年来对《诗经》的研究也是多方面的。《国风与民俗研究》(徐华龙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是一本研究《诗经·国风》的专著,通过“国风”中的诗歌来看先秦的风俗,作者认为“国风”中的诗歌绝大部分是先秦时代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而民间歌谣中保存了人民群众的各种风俗习惯。拉法格在《关于婚姻的民间歌谣和礼俗》(《文论集》第8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一文中指出:“如同苹果树上开花似地产生在人民口头的歌谣,即使没有别的价值,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通过民歌,我们可以重新发现史传上很少提到的无名群众的风俗、思想和感情。”作者通过“国风”中歌谣的记载分别论述当时的生产、交通、居住、饮食、服饰、审美、歌舞、崇拜、祭祀、婚姻、生育等问题。作者同时引用一些记载于史书和诸子文集中的部分歌谣,作为“国风”的重要补充。对于“国风”的研究,除了对内容的分析,还涉及其他一些方面,以及尽量多地采用我国现有少数民族至今尚存的一些风俗习惯作为比较,来认识当时的风俗。如魏秀艳的《<诗经>风诗的地域与民俗》(《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社·汉文版)》2000年第3期),考察了《诗经》中风诗的地域及其所反映的民俗,认为十五国风全部产生于黄河两岸,这些诗歌反映了中国古代多方面的民俗现象,作者对这些现象作了简要的剖析。高宇在《从<诗经>看周代的服饰制度》(《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9年第1期)中则探讨了周代服饰制度的确立年代以及周代服饰的质料、式样纹饰以及色彩,认为周代服饰是一种整体配合,包括头衣、体衣、足衣以及、带(大带、革带)、佩玉等有关附件。白显鹏的《<诗经>束薪与上古婚俗》(《文史知识》1995年第5期)从束薪这一上古婚礼中的物品入手,探讨了上古婚俗,认为在原始礼俗中,束薪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象征婚姻的礼仪,因此《诗经》中凡言束薪处都与婚姻有关,是一种抽象化的象征仪式。刘初棠在《<诗经>婚制、婚俗刍议》(《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通过《诗经》中的记载,探讨了殷、周之际的婚制和婚俗,并认为殷商的婚制还停留在亚血族群婚制的阶段,而周民族则摆脱了母权的阴影,确立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对偶婚制。作者进而得出这种婚制的不同在周朝取代殷商的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于《诗经》和《仪礼》两部先秦的典籍,李炳海在《先秦新婚习俗的多元性及其演变》(《学术论坛》1994年第2期)一文中对二者有关的婚俗的记载做了比较研究。作者首先考证《仪礼·士昏礼》中新婚仪式部分的记载反映的夏文化的特点,认为记载的是夏族的迎娶习俗,而《诗经》新婚诗的构成因素则要复杂的多。作者认为,从文化结构上看,先秦新婚习俗是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它出自多个部族,是多种形态并存,而不是只有一个模式。在反映先秦的新婚习俗时,《诗经》的涵盖面较大,而《仪礼·士昏礼》却很窄。
《论语》是古代儒家经典。它除了有关统治哲学内容外,其中有诸多礼俗内容。黄耕的《试论孔子的民俗思想》(《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1期)从当时的民众生活和孔子礼学思想的角度探索孔子的民俗思想:孔子的民俗思想脱胎于他全部的礼学思想;孔子感受到民俗的伟力,重视民俗的社会生活职能;孔子重视民俗的教化作用,提倡移风易俗;孔子的民俗思想富有实用理性的特色。万丽华在《孔子的丧葬思想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0年第2期)中,从孔子丧葬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具体内容以及社会意义等方面对《论语》作了专项研究。作者指出,孔子的丧葬观始终重视仁这一实质内容,具体表现为礼敬仁爱、哀而有节和礼称其情。孔子上述的丧葬思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社会功能:一是维护等级制度,强化社会分层;二是增强家族及亲属系统内的团结、凝聚力;三是促进邻里关系的融洽。
《庄子》是先秦的重要著作。《庄子》中不仅有丰富的民间寓言,同时庄子有关民俗的认识也引起人们的注意。马启俊在《试论<庄子>的民俗观》(《六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中认为,《庄子》对先秦民俗有多层次、多方位的反映,对当时的民俗有着严肃的批判,对理想的民俗社会有着大胆新奇的设想和热烈的追求向往。作者通过分析作出总结:庄子从改革社会、变化民风的角度出发,非常重视民俗的社会功能和考察政治得失的作用;庄子强调民俗对社会成员的巨大影响力和规范制约作用,以及统治阶层与上层文化对民俗的特殊影响力,认为统治者的思想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民风的好坏、民俗的美善与丑恶。同时,他已认识到民众个人在民俗传承与变迁中的能动作用,重视下层文化对民俗的影响。庄子还认识到民俗有时代、地域、民族的差异性,并重视不同民俗间的交流、借鉴与改造。
屈原的《九歌》,以其不朽的魅力吸引着历代文人学士,然而对于《九歌》的理解却各有千秋。林河的《<九歌>与沅湘民俗》(三联书店上海分店出版1990年)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文献资料与考古发现,对《九歌》进行了全面的重新探讨,发现每一篇的结构都相似。以对《东君》的分析为例,作者分别探讨了《东君》的正文与白话译文,《东君》注释与民俗考证及其体现的南楚的太阳神崇拜。
《日书》中反映了不少秦代的民俗,它是一本直接反映秦代中下层民众文化心理的时日占侯之书。王桂钧在《<日书>所见早期秦俗发微》(《文博》1988年第4期)一文中从信仰、习尚、婚俗及贞节观等方面对《日书》作了探讨。晏昌贵、梅莉《楚秦〈日书〉所见的居住习俗》(《民俗研究》 2002年2期)探讨了战国时期的居住习俗,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相宅占卜已相当普遍,对房屋的兴建有很强的时间规定,并且大多表现为对选择时日的否定性规范。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