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多个流派。创立于1918年的北大歌谣征集处和成立于1920年的北大歌谣研究会,诞生于世纪初的文化革命浪潮之中,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以《北大日刊》、《歌谣》周刊、《晨报》等为阵地,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这一派的学者们,一面大声疾呼为被圣贤文化所鄙夷的民众口头文学争取地位,一面到民间百姓中搜集歌谣等作品,打破了把圣贤文化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使平民百姓的口碑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一方面,他们引进了历史进化论的哲学理念,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研究方法,特别是比较研究,把外来的理念和方法与本土的国学研究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创立和发展了歌谣的乡土研究,并形成一个蓬蓬勃勃的研究群体。作为一个研究流派的歌谣研究会,为后来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阿。但是,由于这个流派人员构成和学术思想的杂芜,终于导致了到抗战爆发时解体、终结。
[关键词] 歌谣;《歌谣》周刊;童谣;征集;民俗学;历史进化论;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4)03-0059-06
作为文化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918年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期的1920年冬天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歌谣》周刊从1922年12月17日创刊到1925年6月停刊,歌谣运动从兴起到衰亡大约经历了7年时间。如果加上胡适于1936年主持复刊《歌谣》,又出了一年,总共也不过8年。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歌谣》周刊的创刊,作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征集和研究流传于下层老百姓中间、向来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圣贤文化所承认的歌谣、谚语、俚语等口碑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启蒙意义,应当得到充分的估价。
北大歌谣研究会是一个松散的流派,在这个大的研究群体中,至少包括了三种类型的学者:一是受西方人类学派影响较多的学者,如周作人等;二是重视和提倡搜集歌谣、但就其立场而言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歌谣的学者,如刘半农、胡适等;三是乡土研究的学者,如顾颉刚、董作宾、常惠等。乡土研究在当时是一种人数最多、成绩也最显著的民间文学研究群体或流派,他们的实践和业绩将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学起点而载入史册。
启蒙运动中诞生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北大歌谣研究会是冲破政治和文化保守势力的笑骂和抨击而表达其观念、开展其活动的。在对待歌谣的态度上,歌谣研究会之外的知识界大致上有三派人:一曰赏鉴派。这一派认为歌谣只不过是“小玩意”,不但及不上那些喷饭下酒的歪诗,甚至也及不上那些消愁解闷的唱本。二曰混合派。他们把歌谣、谜语、方言、乡曲、唱本看作是不堪入目的下等作品、下贱品。三曰笑骂派。这一派的人数非常之多,势力甚是强大,他们是旧文化的卫道士②。即使歌谣研究会的一般会员——收集者们,在老百姓中收集歌谣时,也往往受到保守主义和在保守主义思想控制下的习惯势力的限制与阻碍,其困难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人们很难想像的。正是北大歌谣研究会的领袖们和成员们、拓荒者们——蔡元培、刘半农、钱玄同、沈兼士、沈尹默等,在荆棘中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初创打开了一条通道,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搜集和研究歌谣的人是鲁迅,但鲁迅并没有付诸行动。真正实施征集歌谣的是北大歌谣征集处①。歌谣征集处的出现,功在时任北京大学法科教授的刘半农。他在1927年4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国外民歌译·自序》里说:“这已是九年以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我与(沈)尹默在北河沿闲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元培)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遍,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始了。”他还说:“研究歌谣,本有种种不同的趣旨:如顾颉刚先生研究《孟姜女》,是一类;魏建功先生研究吴歌声韵类,又是一类;此外,研究散语与韵语中的音节的异同,可以别归一类;研究各地俗曲音调及其色彩之变递,又可以另归一类;……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只要研究的人自己去找题目就是。而我自己的注意点,可始终是偏重在文艺的欣赏方面的。”从此可以见出,一,参与开创中国歌谣运动的人,不仅来自不同的学科,而且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立场,而首倡歌谣搜集运动的刘半农,是从文艺欣赏的立场进入并发动这个事业的;二,他所说的“歌谣”是广义的,包括像顾颉刚所搜集与研究的孟姜女传说,也在“歌谣”之列,“歌谣”与后来我们所指的“民间文学”是同义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