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征文启事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刘锡诚]北大歌谣研究会与启蒙运动
  作者:刘锡诚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13 | 点击数:20432
 

[摘要]  20世纪,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先后出现过多个流派。创立于1918年的北大歌谣征集处和成立于1920年的北大歌谣研究会,诞生于世纪初的文化革命浪潮之中,团结了一批文学家和语言学家,他们以《北大日刊》、《歌谣》周刊、《晨报》等为阵地,成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第一个学术流派。这一派的学者们,一面大声疾呼为被圣贤文化所鄙夷的民众口头文学争取地位,一面到民间百姓中搜集歌谣等作品,打破了把圣贤文化看作是中华文化的传统观念,使平民百姓的口碑文学登上了大雅之堂。一方面,他们引进了历史进化论的哲学理念,吸收了西方的某些研究方法,特别是比较研究,把外来的理念和方法与本土的国学研究相结合;另一方面又创立和发展了歌谣的乡土研究,并形成一个蓬蓬勃勃的研究群体。作为一个研究流派的歌谣研究会,为后来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发展奠定了第一块基石阿。但是,由于这个流派人员构成和学术思想的杂芜,终于导致了到抗战爆发时解体、终结。

[关键词] 歌谣;《歌谣》周刊;童谣;征集;民俗学;历史进化论;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 I27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7214(2004)03-0059-06


作为文化革命和启蒙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从19182月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征集处到五四新文化运动落潮期的1920年冬天北大歌谣研究会成立,《歌谣》周刊从19221217日创刊到19256月停刊,歌谣运动从兴起到衰亡大约经历了7年时间。如果加上胡适于1936年主持复刊《歌谣》,又出了一年,总共也不过8年。歌谣研究会的成立和《歌谣》周刊的创刊,作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史上的第一个流派,征集和研究流传于下层老百姓中间、向来不登大雅之堂、不为圣贤文化所承认的歌谣、谚语、俚语等口碑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思想启蒙意义,应当得到充分的估价。

北大歌谣研究会是一个松散的流派,在这个大的研究群体中,至少包括了三种类型的学者:一是受西方人类学派影响较多的学者,如周作人等;二是重视和提倡搜集歌谣、但就其立场而言是从文学的角度研究歌谣的学者,如刘半农、胡适等;三是乡土研究的学者,如顾颉刚、董作宾、常惠等。乡土研究在当时是一种人数最多、成绩也最显著的民间文学研究群体或流派,他们的实践和业绩将作为中国民间文艺学起点而载入史册。

启蒙运动中诞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北大歌谣研究会是冲破政治和文化保守势力的笑骂和抨击而表达其观念、开展其活动的。在对待歌谣的态度上,歌谣研究会之外的知识界大致上有三派人:一曰赏鉴派。这一派认为歌谣只不过是小玩意,不但及不上那些喷饭下酒的歪诗,甚至也及不上那些消愁解闷的唱本。二曰混合派。他们把歌谣、谜语、方言、乡曲、唱本看作是不堪入目的下等作品、下贱品。三曰笑骂派。这一派的人数非常之多,势力甚是强大,他们是旧文化的卫道士②。即使歌谣研究会的一般会员——收集者们,在老百姓中收集歌谣时,也往往受到保守主义和在保守主义思想控制下的习惯势力的限制与阻碍,其困难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在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的人们很难想像的。正是北大歌谣研究会的领袖们和成员们、拓荒者们——蔡元培、刘半农、钱玄同、沈兼士、沈尹默等,在荆棘中为中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初创打开了一条通道,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第一个提出搜集和研究歌谣的人是鲁迅,但鲁迅并没有付诸行动。真正实施征集歌谣的是北大歌谣征集处①。歌谣征集处的出现,功在时任北京大学法科教授的刘半农。他在19274月由北新书局出版的《国外民歌译·自序》里说:这已是九年以前的事了。那天,正是大雪之后,我与(沈)尹默在北河沿闲走着,我忽然说:歌谣中也有很好的文章,我们何妨征集一下呢?尹默说:你这个意思很好。你去拟个办法,我们请蔡(元培)先生用北大的名义征集就是了。第二天我将章程拟好,蔡先生看了一遍,随即批交文牍处印刷五千份,分寄各省官厅学校。中国征集歌谣的事业,就从此开始了。他还说:研究歌谣,本有种种不同的趣旨:如顾颉刚先生研究《孟姜女》,是一类;魏建功先生研究吴歌声韵类,又是一类;此外,研究散语与韵语中的音节的异同,可以别归一类;研究各地俗曲音调及其色彩之变递,又可以另归一类;……如此等等,举不胜举,只要研究的人自己去找题目就是。而我自己的注意点,可始终是偏重在文艺的欣赏方面的。从此可以见出,一,参与开创中国歌谣运动的人,不仅来自不同的学科,而且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和立场,而首倡歌谣搜集运动的刘半农,是从文艺欣赏的立场进入并发动这个事业的;二,他所说的歌谣是广义的,包括像顾颉刚所搜集与研究的孟姜女传说,也在歌谣之列,歌谣与后来我们所指的民间文学是同义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学苑出版社网站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朝戈金]国际史诗学术史谫论※
下一条: ·[施爱东]学术与生活:分道扬镳的合作者
   相关链接
·[李欣然]童谣,游戏与操场: 艾欧纳·欧匹和彼得·欧匹的儿童民俗学研究·[李盛]文艺现代性的中国实践
·[程梦稷]从“新国风”到“歌谣学” ·[王渭清]"非遗"保护视野中的宝鸡民间歌谣
·[王敏琪]民间文学视野下歌谣的比较研究法·[曾越洋]喝彩的“污秽”和认知构建
·[湛晓白 赵昕昕]清末来华西人歌谣收集活动的文化史考察·[兰洁怡]浅谈南宁白话童谣的语言特色、思想内涵与保护传承
·[程梦稷]是谁作此预言签:民间文学视野中的古代谶语歌谣·[王均霞]眼光向下的性别回应:中国现代早期民俗学研究中的歌谣与妇女
·[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廖元新 万建中]学术史视角下歌谣与生活的关系
·李生柱:侗族童谣文化遗产亟需抢救和保护·[崔若男]术语互译:ballad的汉译与歌谣运动研究
·[李素娟]程式化表达:词语、句法及主题·[张志娟]西方世界的中国“歌谣运动”
·[袁瑾]民众的诗情:歌谣研究70年综述·[李翠含 吕韶钧]游戏仪式与文化象征
·[李传军 罗含]表彰隐藏的光辉:歌谣运动与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建立·[金乾伟 杨树喆]壮族农事歌谣的生态寓意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