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施爱东]民间文学:向田野索要什么?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6 | 点击数:22917
 
2.文艺工作者的民间化
歌谣征集始于1918年,而中国知识分子“到民间去”运动则始于1919年,两者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创建者之一李大钊“是这场运动的思想领袖”。[19]延续在学术机构的的歌谣征集活动走的是科学一途,后来发展为民俗学运动;“到民间去”则在1920年代演变为中国知识分子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浪漫的政治口号。
尽管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也认为“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20]但胡适们毕竟只是一些文化倡导者,他们并没有为此提出具体、强制的操作原则和方法。而基于同一思想基础的毛泽东同志,却以政治会议的形式将这一“到民间去”的口号具体化为一场有浓厚政治色彩的文学运动,这就是1942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发表。《讲话》“虽然是从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角度提出的,但确实也有力地推动了民间文学的收集、整理工作。自1942年至全国解放,这段历史虽简短,但与解放后30年的工作关系很密切。”[21]
这次座谈会的最初目的是为了“研究文艺工作和一般革命工作的关系,求得革命文艺的正确发展,求得革命文艺对其他革命工作的更好的协助”,[22]会议结束时,毛泽东提出:“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一切人,一切阶级,一切群众,一切生动的生活形式和斗争形式,一切文学和艺术的原始材料”。[23]这段话被后来的许多民间文艺工作者反复征引,这种“到群众中去”的思想感情色彩与早期“到民间去”运动中知识分子对乡村问题的浪漫想像有着明显的相似,所不同的是,1920年代的知识分子是以从上往下的、教育和采风的姿态进入民间,而《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是以学习和受教育的姿态进入民间。
1942年《讲话》发表以后,解放区的文艺工作者在与工农兵群众相结合的伟大号召下,纷纷到农村、工厂和部队中去向工农兵学习,去向民间艺术学习,……我们看到的较早的民间文学的发掘成果,是秧歌、民歌、号子、练子嘴、说书、道情经及民间故事。民间说唱艺人、不识字的诗人,以极高的热情创作了新作品。”[24]解放区文艺工作者们的工作,较好地实现了毛泽东《讲话》的意图。
实际上,“毛泽东同志的讲话中没有全面地论述到民间文学,”[25]更没有涉及到民间文学的研究问题,甚至没有涉及到搜集整理问题。其实毛泽东的要求并不复杂,他认为文艺工作者下到群众中去,可以更好地“吸收由群众中来的养料,把自己充实起来,丰富起来,使自己的专门不致成为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毫无内容、毫无生气的空中楼阁。”[26]因此,最主要是要学习群众的语言,在感情上亲近他们。毛的目的,还是落实在“文艺创作”上。
非常时期的非常理论,本来只有局部的指导意义,但后来的实践并没有沿着毛泽东自己最初所指定的方向发展,具体实践者把《讲话》精神落实到了每一个可能到达的角落,正如郭沫若所说:“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文艺理论方面,有系统的阐述。……真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传诸百世而不悖。研究民间文学的应从此中认识我们的任务,吸取无穷的生命力。”[27]直到40年之后,《民间文学》编辑部在1982年的纪念文章上,还在强调《讲话》是“毛泽东同志给我们革命的文艺工作者指出的一条康庄大道。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者更须这样做。”[28]
继续向下延伸,我们发现即使一些现代学者对田野作业所下的定义,遣词用句之间也无法摆脱这种“到民间去”的感情倾向:“田野作业法,顾名思义,是提倡和鼓励民俗学工作者走出书斋,深入民间,向社会,具体来说是向所研究的对象――民俗事象,作深入细致的调查。”[29]对于资料取舍的标准,则是基于“越多越好”的原则。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告别田野
下一条: ·[康保成等]潮州影系的个案研究
   相关链接
·[穆昭阳]层嵌式场景实践:民间故事搜集整理的参与者·[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
·[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穆昭阳]文字史料中的民族记忆与多民族文学观形成
·[毛巧晖]董均伦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之研究·[陆慧玲]口头传统建档的行动模式与田野作业
·[符腾]浅论新时代民间文学田野作业 与人文理念思考·[龙圣]现实与文献:作为研究方法的田野作业的两个向度
·[彭牧]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高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民间文学搜集整理七十年
·[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漆凌云]组织化与脱域化:《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县卷本的知识生产研究
·[张佳伟]再论民间文学的基本特性与田野作业方法·[胡港]学科立场与搜集整理问题:《中国民间文学集成》的科学性价值
·[刘建波]呈现民间文学百花争妍的图景——回望云南民族民间文学搜集整理工作·[林继富 周灵颖]西藏民间故事研究70年:理论建构与意义阐释
·[林继富 杨之海]科学化、整体性民间文学记录的探索·[毛巧晖]文本与理论:民间文艺学的双重建构(1949—1966)
·[张多]美国学者搜集整理、翻译中国民间文学的学术史和方法论·[施爱东]学术与生活的不可通约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