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施爱东]民间故事的记忆与重构
——故事记忆的重复再现实验及其数据分析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3 | 点击数:17902
 
 
注释:

[1]
实验分析完成之后,曾交由所有被试进行评点,目的在于检测实验分析的推论与被试的真实状态是否有明显出入,借以调整分析结果。因此可以说,本文是一次互动式写作的结果。
[2]实验助手: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黄晓茵、王媛媛、张雅馨,本科学生郑泽海。
[3]以下4则故事均从钟敬文《中国的水灾传说》(《钟敬文文集·民间文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年)一文析出。
[4]普罗普(Propp)对“功能”(Function)的定义是:“依据在行动过程中的意义而确立的人物的行动。”并且认为:①功能是构成故事的基本成分。人物的功能是一个故事类型中恒定的因素,不论由谁来完成这些功能。②神奇故事中,功能数目是有限的。③功能的先后顺序通常是固定的。④就结构而言,所有的故事都属于同一类型。
[5]“嫁接”原指一项生物技术。将一株植物上的枝条或芽等器官接到另一株带有根系的植物上,形成新的植株的过程,叫嫁接;这个枝或芽叫接穗;带根系的、承受接穗的植株叫做砧木。本文之所以把不同情节或功能之间的粘结关系叫做“嫁接”而非“复合”,是因为:①复合指称一种物理过程,它可能是有机融合,也可能是无机粘结;而嫁接是一项生物技术,它包含了对亲和性的要求。②复合可能是对等过程也可能是非对等过程,本身不包含主次判断;但在故事嫁接中,一般来说总是存在一个占优势地位的、属于故事主体的基干情节(砧情节),另有一个或多个粘结于砧情节的、占从属地位的功能(接穗)。区分主次有利于我们确认故事的类型。
[6]被试编号以本文讨论出现次序为序。下同。
[7]“元故事”概念的提出,参见陈连山:《结构神话学——列维-斯特劳斯与神话学问题》,北京:外文出版社,1999年,第105页。
[8]张述祖、沈德立:《基础心理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433434页。
[9] CR7评点:“我个人觉得这种情况是符合我当时再叙述故事的心理情况的,而且,在再叙述的过程中并没有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因为听的故事(4个)有许多杂混在了一起(由于其相似性),过了一星期后更加记不清哪个情节是哪个故事的了,故而有糅合的情况出现。”
[10] CR5评点:“我在记录时,似乎也是这样,以源故事1为砧情节,又模模糊糊地受到其他源故事的干扰,因此叙述的文本含有不少嫁接成份。有些接穗还是从过去的知识库中提取出来的。”
[11]在元故事系统的功能序列中,存在如下一些因果相关:∵①∴②、∵②∴④、∵④∴⑤、∵⑤∴⑥、∵⑥∴⑦、∵⑥∴⑧、∵③∴⑧、∵⑧∴⑨、∵③∴⑨。其中原因⑥造成了后果⑦和后果⑧,后果⑨由原因③和原因⑧造成。
[12]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认为,一个不完整或开放的图形总要趋向完整或闭合(Closure)。一个在圆周上缺一小段的圆圈,往往会被当作一个完整的圆圈。一个没有解决的问题或任务是一个不完整的或开放的完形,它在人身上会造成紧张,只有当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闭合形成了,紧张才能解除。
[13]奥尔波特等:《谣言心理学》,刘水平、梁元元、黄鹂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3页。
[14] CR5评点:“我觉得加入这个细节会使故事显得更加滑稽有趣。”
[15]许多被试对实验分析的评点中都曾涉及这个问题。如CR20评点:“我们以自己所有的关于民间故事的知识和记忆来引进情节,丰富或改造故事。”又如CR5评点:“我很认同这一点,我在凭记忆笔录的时候,语言风格遵循了小时候所听到的民间故事的风格;对源故事1的创造回想,又拉入了《白话唐传奇》中的一些故事细节。”
[16] CR21评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会忘记故事中的某些细节。突然有一天说还要让我们复述这些故事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将这些遗忘的细节用自己内心的另一种方式填满。而这种方式,正是我们心里所想故事的发展细节,每个不同的细节拓展方式都打上了深深的复述者性格的烙印。” CR3评点:“我认为引进细节是因为对其固有情节的忘记而导致的本能的弥补。”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3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李丽丹]俄狄浦斯情结研究及其批判
下一条: ·[施爱东]民俗学是一门国学
   相关链接
·[穆昭阳]寒婆传说中的地景呈现与文化意涵·[朱炳帆]“五羊传说”申遗晋级的可行性分析与再语境化重构
·[周连华]家族传说与村落记忆·[赵月园]非遗记忆下的民间信仰空间构造
·[赵秋谨]明清民间故事漂泊母题研究·[张宇萱]遗产化视角下传承人口述史的作用机制与当代价值
·[张京京]灰姑娘故事的精神内核·[张佳慧]从礼器到生活工具:婚俗家具现代化转型中的文化基因转译与价值共生
·[张凤霞]“走亲戚”的能动性:豫东周口乡土社会中亲属关系的当代重构与变迁·[于佳卉]下山东请九郎:功能导向下烧香香卷的边界重构
·[叶源欣]《搜神记》中龙形象的继承与重构·[叶冰洁]六朝隋唐“凶宅捉怪”故事的叙事动力
·[杨茜]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民间故事的诗学研究·[许瑞娟 陈亚楠]跨越边界的纽带:“那伽-龙王”信仰在南亚-东南亚-东亚 连结区域的文明互鉴与共同体形塑
·[徐永安]云南沧源县佤族猎头习俗记忆调查·[邢怀焱]文化符号视域下探究民俗活动的生成与延伸
·[谢亚文]欧美民间故事女性讲述研究谫论·[谢红萍]流动与型构:古渔雁民间叙事的生成逻辑
·[肖志鹏]历史记忆何以构建:诸葛亮传说的历史记忆、书写与文化景观研究·[肖波 宁蓝玉]从传说意象到旅游地标:文化记忆视角下鹊桥的创新转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