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顾颉刚故事学范式回顾与检讨
——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中心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1-05 | 点击数:23073
 
 
注释:

[1]
按现行的学科分类,民俗学、民间文学、故事学之间是这样一种关系:故事学从属于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从属于民俗学,但在民俗学草创时期,学科划分并没有这么细,所以,以下讨论以及部分引文中,有借用民俗学发展状况讨论故事学发展的情况。同样,由于学术界对传说与故事两种文体也未能清晰划分,引文中大量出现的“传说”一词,可以作“故事”理解。
[2] 刘复1925年1月2日致顾颉刚信,《歌谣》周刊第83号(1925年3月22日)。
[3] 顾颉刚:《孟姜女专号的小结束》,《歌谣》周刊第96号(1925年6月21日)。
[4] 户晓辉:《论顾颉刚研究孟姜女故事的科学方法》,《民族艺术》2003年第4期。
[5] 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北京:朴社出版,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第192页。
[6] 胡适:《古史讨论的读后感》,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第193页。
[7] 以上文章均见1928-1929年《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
[8]容肇祖:《我最近对于民俗学要说的话》,《民俗》周刊第111期(1933321)。
[9]陈槃:《黄帝事迹演变考》,《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8期(192859)。
[10]容肇祖:《天后》,《民俗》周刊第4142期合刊(192919)。
[11]周振鹤:《天后》,《民俗》周刊第6162期合刊(1929529)。
[12]魏应麒:《郭圣王》,《民俗》周刊第6162期合刊(1929529)。
[13]顾颉刚致夏廷棫信,《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23期(192843)。
[14]顾颉刚:《两个出殡的导子账》,《歌谣》周刊第52号(1924427)。
[15]方书林:《孔子周游列国传说的演变》,《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第70期(1929227
[16]陈槃:《黄帝事迹演变考》。
[17] 钟敬文病中谈话录音,相关言论已由施爱东整理为《女奚不曰其为人也——探问因病住院的钟敬文先生》,经钟先生逐字审阅后刊于《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年11月。
[18] 顾颉刚:《答李玄伯先生》,《现代评论》第1卷第10期(1925年2月14日)。
[19] [美]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153页。
[20] 顾颉刚:《序》,谢云声:《闽歌甲集》,广州:国立第一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1页。
[21] 顾颉刚:《民俗学会小丛书弁言》,顾颉刚、刘万章《苏粤的婚丧》,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2页。
[22] 顾潮:《顾颉刚年谱》,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52页。
[23] 顾颉刚:《小序》,《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广州: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1页。
[24]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民俗研究》2006年第1期。
[25] 详见施爱东:《民俗学是一门国学——中山大学民俗学会的工作计划与早期民俗学者对学科的认识》,《民俗学刊·第三辑》,澳门:澳门出版社,2002年。
[26] 顾颉刚:《民俗学会小丛书弁言》,顾颉刚、刘万章《苏粤的婚丧》,第1页。
[27] 陈泳超:《作为运动与作为学术的民间文学》。
[28] 顾颉刚:《小序》,《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第1页。
[29] 王学典、李扬眉:《“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史学月刊》2003年第11期。
[30] 吕微:《顾颉刚:作为现象学者的神话学家》,《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31]顾颉刚:《案<哭泉孟姜女祠记及其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三册,第131132页。
[32] 赵映都讲述、黄卫平记录:《哭泉》,中国民间文学集成陕西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陕西卷》,北京:ISBN中心出版,第196页。
[33] 王连锁讲述、刘如芳记录:《孟姜女的来历》,袁学骏、刘寒主编《耿村一千零一夜》第二卷,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第139-140页。
[34] 林爱伦讲述、王月仙记录:《孟姜女和土地公婆》,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民间故事集成·浙江卷》,北京:ISBN中心出版,第297页。
[35] 黄瑞旗(台湾):《孟姜女故事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31页。
[36] 萧国松整理、刘守华主编:《孙家香故事集》,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76页。
[37][日]饭仓照平:《孟姜女故事的原型》,原载日本《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国内有王汝澜译本,收入陶玮编《名家谈孟姜女哭长城》,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年,第104页。
[38]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二册,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9年,第22页。
[39]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86页。
[40]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第113页。
[41]参见黄瑞旗:《孟姜女故事研究》,第230245页。
[42]欧阳询:《艺文类聚》第79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1347页。
[43]这一方面的理论著述可参见刘魁立:《民间叙事的生命树——浙江当代“狗耕田”故事情节类型的形态结构分析》,《民族艺术》2001年第1期。施爱东:《故事的无序生长及其最优策略——以梁祝故事结尾的生长方式为例》,《民俗研究》2005年第3
[44]顾颉刚:《唐代孟姜女故事的传说》,《孟姜女故事研究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283页。
[45]顾颉刚:《启事》,《歌谣》周刊第83号(1925322)。
[46]王学典、李扬眉:《“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
[47]顾颉刚:《序》,钱南扬:《谜史》,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印,1928年,第3页。
[48]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歌谣》周刊第69期(19241123)。
[49]刘半农:《通讯》,《歌谣》周刊第83期(1925322)。
[50]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第48页。
[51]顾颉刚:《杞梁妻哭崩的城》,《歌谣》周刊第93号(1925531)。
[52]本段关于“崩山说”的引文均见顾颉刚:《杞梁妻的哭崩梁山》,《歌谣》周刊第86号(1925412)。
[53]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52页。
[54]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歌谣》周刊第69期(19241123)。
[55]刘宗迪:《古史、故事、瞽史》,《读书》2003年第1期。
[56]邹明华:《先秦传说与华夏共同体的文化建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五届年会·2007台湾》,台湾:民俗学会编印20073月。
[57]顾颉刚:《顾颉刚读书笔记》第七卷“汤山小记”,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90年,第5230页。
[58]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94页。
[59]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95页。
[60]顾颉刚:《自序》,《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第4页。
[61]刘宗迪:《用故事的眼光解释古史:论顾颉刚的古史观与民俗学之间的关系》,《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
[62]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22页。
[63]顾颉刚:《自序一》,《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12页。
[64]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吕思勉、童书业编著《古史辨》第七册(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第1页。
[65]王煦华:《<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导读》,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6页。
[66]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43页。
[67]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4041页。
[68]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41页。
[69]陈泳超对此有详细论述,此不赘述。详见陈泳超:《关于“神话复原”的学理分析——以伏羲女娲与“洪水后兄妹配偶再殖人类”神话为例》,《民俗研究》2002年第3期。
[70]刘大椿:《科学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1页。
[71]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研究》,《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第一册,第116119页。
[72]顾颉刚:《答柳翼谋先生》,《古史辨》第一册,第224页。
[73]顾颉刚:《自序》,《古史辨》第一册,第83页。
[74]顾颉刚:《与钱玄同先生论古史书》,《古史辨》第一册,第63页。
[75]顾颉刚:《答柳翼谋先生》,《古史辨》第一册,第227页。
[76]顾颉刚:“孟姜仙女图说”,《歌谣》周刊第86号(1925412)。 

 

本文原刊于《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施爱东]故事学30年点将录
下一条: ·[费孝通]我对自己学术的反思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漆凌云]从融通到创新:中国故事学的本土化之路
·[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