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顾颉刚系列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代表的“历史演进法”不仅在史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也奠定了中国故事学最坚实的学科范式,提出了一套具有普遍意义的故事学理论命题,但是,由胡适提倡,顾颉刚实践的“演进公式”,其局限性也是非常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为一源单线的理论预设与故事生长的多向性特点之间的不相符、故事讲述的复杂多样与文献记载的偶然片面之间的矛盾,以及在材料解读过程中基于进化论假设的片面性导向。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科学贡献在于,它突出体现了合情推理诸形式在人文科学中的恰当应用。虽说基于合情推理的上古史研究在理论上是永远不可能被证实的,但是,学术研究的尊严不在于是否能找到一个终极结论,而在于具体的研究方法与是否体现了时代的科学水平,研究过程是否合乎学术规范,研究成果是否充分体现了人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闪烁出人类智慧的光芒。据此,我们认为顾颉刚的工作是出色而伟大的。
关键词:民俗学;故事学;历时研究;历史演进;科学革命
作者:施爱东,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尽管顾颉刚不断强调自己只想做个史学家,民间文学的研究只是其副产品,但正是这些天才的副产品,开始了中国故事学乃至民俗学的历史纪元[1]。
1924年,顾颉刚《孟姜女故事的转变》甫一出世,就被刘半农誉为“二千五百年来一篇有价值的文章”[2]。此后几年,他又展开了一系列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与讨论,“我们深信孟姜女的故事研究清楚时,别种故事的研究也都有了凭藉。……我们只是借了她的故事来打出一条故事研究的大道。”[3]后来,他又以相似的方法写出《嫦娥故事之演化》、《羿的故事》、《尾生故事》等系列论文,以及大量涉及叙事模式的读书笔记,奠立了中国故事学的理论基础,“标志着中国现代民间文学研究新范式的建立。”[4]
一.顾颉刚故事学范式的确立与传播
顾颉刚的孟姜女故事研究与他的古史研究基于同样的学术理念,也即“用历史演进的见解来观察历史上的传说”[5],试图从故事的变迁中寻找古史传说演变的一般规律。胡适从“禹的演进史”中替顾颉刚归纳出一个“颠扑不破的”、“愈用愈见功效的”演进公式:
1.把每一件史事的种种传说,依先后出现的次序,排列起来。
2.研究这件史事在每一个时代有什么样子的传说。
3.研究这件史事的渐渐演进。由简单变为复杂,由陋野变为雅驯,由地方的(局部的)变为全国的,由神变为人,由神话变为史事,由寓言变为事实。
4.遇可能时,解释每一次演变的原因。[6]
以胡适的学界地位及其哲学高度,这一归纳无疑使顾颉刚的历史演进法具有了方法论上的指导意义,系列孟姜女故事的研究成果更是将这一范式发挥到了淋漓尽致。此后,模仿历史演进法以探讨风俗变迁及传说变迁的文章一时蜂起,仅以1928年至1929年的《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为例,就有潘家洵的《观世音》,杨筠如的《春秋时代男女之风纪》、《尧舜的传说》、《姜姓的民族和姜太公的故事》,吕超如的《战国时代的风气》,余永梁的《西南民族起源的神话——盘瓠》,方书林的《孔子周游列国传说的演变》[7]等等,《民俗》周刊所刊载的相关文章,质量虽有不如,数量却更在其上。容肇祖说:“由顾先生的历史与民俗的研究,于是近来研究民俗学者引起一种的历史的眼光,知把民俗的研究和历史的研究打成一片,而在我国,可以使尊重历史的记录,而鄙弃民间的口传的人们予以一种大大的影响。我的《占卜的源流》,和钱南扬先生的《祝英台故事集》,等,便是其应声。”[8]
顾颉刚没有就传说演变和古史演变作明确的区分,大约时人也以两者均为史学之一法,不加区别。陈槃在《黄帝事迹演变考》的文后附了一段话:“我很愉快,我能捉住顾颉刚先生告诉我们的伪古史的原则——‘层累地造的’;又用了顾先生给我们辨伪史的工具——以故事传说的眼光来理解古史,于短期间写成这篇文字。若是这篇文字写得不好,这是我学力所限,但这个原则和工具是不会错误的。”[9]
顾颉刚早在厦门的时候,就已写出了《天后》一文,在《民俗》周刊第41、42期合刊发表以后,又一次掀起了历史演进法对神的研究的热潮。
《天后》不厌其烦地罗列所能搜到的不同时代对“天后”的记载和封谥,制成表格,通过比较、分析,提出看法,指出其随时代的演变规律。容肇祖在同期《民俗》所发表的《天后》则是对顾文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将顾氏“不能加上许多新材料”加了上来,结论更细致,主要思路也是“证顾颉刚先生所说”[10]。之后,直接因《天后》而引发的对天后的研究就成了《民俗》周刊“神的研究”的一个小高潮。如周振鹤就在他的《天后》中说:“喜欢步人家的后尘的我,记得图书集成里也有关于海神的一部;打开来一看,却很杂乱;于是吾把有关于天妃的各种记载也做成一张年表,同顾容二位做的年表很有些补益和互证的地方。”[11]把容肇祖的细致更向前推进一步。后来魏应麒又使用同样的方法,再著文纠正周的观点。
魏应麒在对“郭圣王”的研究中,也是照用历史演进法的思路,先罗列所能搜到的不同时代对“郭圣王”的记载和封谥,制成表格,然后分析,他的结论的第一条是:“年代愈后,神的威灵愈显赫,此可备证明颉刚师的史迹层积的一种理由。”[12]不仅使用了顾的方法,还使用了顾的理论。这一类文章基本上代表了《民俗》周刊的最高水平。
顾颉刚本人也有意推广他的历史演进法,他曾在民俗学传习班上讲过《整理传说的方法》,以孟姜女故事研究为例,专讲故事传说演变和如何进行整理,可惜未有讲稿留传。但从他在给夏廷棫的一封信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其教学方式:
你这篇“水道自然之变迁与禹治水之说”,可在此间所藏滨江河之各府县志中广搜材料。又“洪水”是常有的事,亦可在各史五行志及通志灾祥略中集材料。
研究“庄子里的孔子”我意可照下列次序做去:
(1) 将庄子中说及孔子的话完全录出。
(2) 将抄出的材料,分为三类:
1.与论语相同者(即儒家之孔子)。
2.讥诮孔子者(即道家反对儒家的话)。
3.与道家说相同者(即把孔子道家化的话)。
(3) 加以评论:
1.证明孔子面目之变化。
2.证明庄子非一人所著。
3.证明战国各家学说之冲突。
我们千万不要希望可以从庄子一书中得到孔子的真相,因为战国学者本无求真的观念,要怎么说就怎么说。我们只能知道古人对于孔子的观念曾经有过那样一套,如庄子中所举。[13]
历史演进法最大的优点是条理分明,顾颉刚认为“在极琐碎的事物中找出一个极简单的纲领来,那才是最有趣的事情。”[14]从上面这封信可以看出典型的顾氏作文的思路和方法。方书林受到这封信的启示,很快写出了一篇《孔子周游列国传说的演变》[15]。当时身受顾颉刚教诲的学生,总是对顾氏的提携充满感激,陈槃在《黄帝事迹演变考》中说:“我对于顾先生尤其感谢的是他的勤勤诱导,诲人不倦,鼓舞着我使我内心充满了创作的热力,很大胆地来尝试这篇文字。”[16]
历史演进法作为一种史学范式确立之后,被广泛运用于文史领域,许多文学史大家如郑振铎、游国恩、钟敬文、浦江清、赵景深等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写出过一些堪称经典的佳作。历史演进法滋养了中国文史研究将近一个世纪,尽管史学界近年有些反对的声音,但其典范地位在文学领域却从未动摇。进入21世纪,钟敬文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阶段仍然强调说:“有些经典的论著可以一印再印,《论语》就有很多版本,《孟姜女故事研究》,我们这个学科的人都要有。”[17]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