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战斗篇》的情节基干
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罗摩衍那》“这一部大史诗,虽然如汪洋大海,但故事情节并不复杂。只需要比较短的篇幅,就可以叙述清楚。”[42]《罗摩衍那》所述,其实是个非常简单的故事:“罗摩失国→流放森林→悉多被劫→寻找悉多→得到助手→战胜敌人→罗摩复国”。具体到《战斗篇》,如果以我们前述叠加单元的标准来分析其情节结构,很容易就能从中析出大量的叠加单元,这些叠加单元完全能够满足史诗结构可持续生长的各项功能。
我们遇到的问题是:以什么标准来确定情节基干?
我们前面第二节提到,情节基干是同题史诗中那些稳定的、不可更改的情节单元,是所有演述该史诗的艺人所共同遵守的情节与秩序的组合。这就产生一个麻烦,我们所据的《罗摩衍那》译本有限,我们的情节基干无法从多个异文的形态学分析中得到。怎么办呢?这是一个颇费踌躇的问题。好在本文的目的只是想以大家都能看到的史诗足本《罗摩衍那》为例,试图举例说明哪一些章节“可以”作为自足、闭合的叠加单元而满足我们设定的初始条件。这些章节只是“可能”的叠加单元,而非“必然”是叠加单元。如此,我们便可以在自足的系统内为本文写作所需要的情节基干设定一个大致的边界。
我们甚至可以把情节基干的标准放得再宽一些。本文假定,只要是能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的,我们就把它看作情节基干:
1.从全篇史诗的结构逻辑来看,故事发展中不可缺少的情节单元。
2.跨越若干章节而具有因果关系的情节单元。
依此标准,我们可以从《罗摩衍那·战斗篇》中析出14个属于情节基干的单元(下面括号内数字为该单元所在章次):
基干1:(4)罗摩大军南征,来到南海之滨。因为“人们很早就考证出楞伽即斯里兰卡,但最初也可能是指一个更为遥远的地方”[43],斯里兰卡是印度南面的岛国,因此,“来到海边”的情节就与随后讲述的“渡海”情节构成了史诗中相互依存的跨章节因果关系。
基干2:(6-13)维毗沙那投奔罗摩,罗什曼那将维毗沙那灌顶为罗刹王。因为维毗沙那作为正方谋士的角色,频繁出现在《战斗篇》的几乎所有章节中,而且将在罗什曼那杀死因陀罗耆的战斗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是《战斗篇》中不可缺少的主要角色之一。
基干3:(13-15)那罗造桥,猴子渡海。“渡海”是必要的情节,理由参见基干1。
基干4:(27-28)罗波那筹划守卫楞伽城,罗摩准备进攻。这两章是相伴而存在的,楞伽城的防守分成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及中央丛林,罗摩的进攻布置也分为东、南、西、北及中央丛林五路。最关键的是,其后发生的战争,尽管未能一一明确是在哪个城门展开,但攻防双方的主战将领是与该两章的战争部署严格对应的。也就是说,该两章的攻防部署与后续的捉对厮杀形成了因果关系。
为了清楚地说明这种因果关系,以便将对应的属于情节基干的战争章节抽拣出来,特制表1。
表1:楞伽城的攻防部署
|
守方将领名单
(第27章)
|
攻方将领名单
(第28章)
|
另一份攻方将领名单
(第31章)
|
某次实际攻战的出场将领(第32章)
|
东门
|
钵罗诃私陀
|
尼罗
|
尼罗、曼陀、陀毗毗陀
|
俱牟陀
|
南门
|
摩诃波哩湿婆、摩护陀罗
|
鸯伽陀
|
鸯伽陀、哩舍婆、迦婆刹、迦阇、迦婆耶
|
舍多波厘
|
西门
|
因陀罗耆
|
哈奴曼
|
哈奴曼、钵罗摩亭、钵罗伽婆
|
须私那
|
北门
|
罗波那、苏伽、娑罗那
|
罗摩、罗什曼那、
|
罗摩、罗什曼那
|
罗摩、罗什曼那、须羯哩婆、俱兰瞿罗、迦婆刹、陀噜牟罗
|
中央丛林
|
毗噜钵刹
|
须羯哩婆、阎婆梵、维毗沙那
|
须羯哩婆
|
|
对照《战斗篇》全过程,从表中我们发现,凡是第27、28章攻防部署中提及的双方将领,都是史诗中反复出现的主要角色;反之,未在这两章出现的正反双方将领,大多只是昙花一现,出场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即将被消灭。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第27、28两章中出现的名单,尤其是攻方将领名单,可能就是史诗的基本角色,后续的情节基干,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这些名单的对应。反之,第32章中出现的某次攻战场面,除罗摩兄弟这样的主要角色之外,其它将领均未按第28章的安排行动,因此,第32章描写的战斗场面极有可能是叠加的单元,这一点,我们还将在后面进行详细论述。
基干5:(45-46)发生在东门的战斗,尼罗杀死钵罗诃私陀。理由参见基干4。
基干6:(57-58)可能发生在南门的战斗,哈奴曼、尼罗、哩舍婆协助鸯伽陀杀死摩护陀罗、摩诃波哩湿婆等罗刹[44]。理由参见基干4。
基干7:(67)因陀罗耆使妖法,用箭射罗摩兄弟。此处因陀罗耆祭典的作用与隐身的威力,与69章的祭典及73章的祭典被破坏形成跨章节相关。可参见基干9。
基干8:(68-71)发生在西门的战斗,因陀罗耆与哈奴曼交手,因陀罗耆杀死假悉多。罗摩听后很痛苦,维毗沙那为罗摩点破迷瘴。理由参见基干4。
基干9:(72-80)罗什曼那与维毗沙那破坏了因陀罗耆的祭典,杀死因陀罗耆。理由参见基干7。
基干10:(83-97)罗波那亲自上阵。须羯哩婆杀死毗噜钵刹、摩护陀罗,鸯伽陀杀死摩诃波哩湿婆,最后,罗摩杀死罗波那。这与原有的攻防部署是相对应的。理由参见基干4。
基干11:(100)维毗沙那被立为楞伽国王。这是维毗沙那投诚所修得的必然结果。理由参见基干2。
基干12:(101-106)悉多重归罗摩。这是战争的目的。
基干13:(109-115)罗摩返回阿逾陀。史诗收尾。
基干14:(115-116)罗摩会见婆罗多,加冕为王。大结局。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