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歌谣》周刊发刊词作者辨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6-11-03 | 点击数:16503
 
4,结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是不是就可以认定,发刊词是常惠起草,集体改定的呢?答案是:不能认定!
无论是钟敬文、张紫晨的疑惑,还是王文宝、陈子善、吴平等人的认定,或者是本文的推测,都只是在部分旁证(甚至孤证)的基础上所做出的合情推论。历史叙述的可信度取决于证据的直接性和可靠性,在上述各家观点的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家能同时拥有足够的直接性和可靠性。
当我们需要对一件史实进行反复推敲和论证的时候,也就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对真相的最直接可靠的知识。正如梁启超所言,就史料本身来说,“其资料愈简单、愈固定者则其科学之成立也愈易,愈反是则愈难。”[37]也就是说,这篇文章写得越长,就意味着这一问题越没有结果。真正有力的史料,可能只是一句话,或几个字。我们只能等待新材料的出世,如果等不到,那就存疑好了,因为它并不影响我们学术前进的步伐。
在我们能够准确揭示这一谜底之前,最好不把一种“合理”的推论当作史实来使用。套用科学哲学术语,也就是说,在事件的“真相”还有待更清晰研究的时候,我们尽可以使用“规范性陈述”表达我们的观点,但不要轻易使用“描写性陈述”下断语。
因为发刊词的真实著作者可能是周作人,但更可能是常惠或者同人集体,甚至是我们知识之外的另一种可能。

注释:
 
[1] 钟敬文:《“五四”前后的歌谣学运动》,引文出自《钟敬文文集·民间文艺学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58359页。
[2]周作人:《歌谣》,原载1922413日《晨报副镌》,署名仲密;此处引文出自《自己的园地》(周作人著,止庵校订),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37页。
[3][日]福田亚细男(等)编:《日本民俗大辞典》,日本:吉川弘文馆,2000年,下册第640-641页。(“民俗学”条目系福田亚细男撰写,引文由彭伟文翻译。)
[4]《乡土研究》创刊于周作人回国之后,当时周作人还在绍兴做教员,杂志大约是订在鲁迅处,由鲁迅转寄的,鲁迅在1915年1月9号的日记中记述:“上午寄二弟《乡土研究》一包”(《鲁迅日记》上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6年,第126页。)
[5]周作人:《我的杂学》,《苦口甘口》(周作人著,止庵校订),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69页、第82页。
[6]据福田亚细男先生的课堂讲述,柳田在1930年后开始提倡“民俗学”。柳田是把民俗学当作一种新的史学,以此向旧史学挑战。所以使用这个带“学”字的学术用语,是为了表示这也是一个学科。柳田在著名历史学家三宅教授的古稀纪念文集上发表了《关于婚姻》,向传统史学,也就是大人物史学、文献史学发起挑战。关于发起挑战这一点,与柳田同时代的著名社会学家、民俗学家有贺喜左卫门也专门谈到过,并且比较详细地说了柳田和柳田民俗学当时是如何的被排斥,极不得志等等。(以上资料由彭伟文提供)
[7]周作人:《周序》,《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上海:中华书局,1932年。1988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发行影印本,改题名为《现代英国民俗与民俗学》。
[8]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35页。
[9]王文宝:《中国民俗研究史》,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53页。
[10]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739页。
[11]陈子善、张铁荣编辑:《周作人集外文》,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1995年。
[12]张菊香、张铁荣编著:《周作人年谱》增订本,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19页。
[13]本人曾就发刊词被收入《周作人集外文》一事,专门电话向陈子善先生等多位周作人研究家求教,陈先生称资料太多,记不太清,但王文宝先生的观点与周作人的《一点回忆》肯定是其中的主要依据,并说也许还有别的依据,但一时想不起来。
[14]周启明:《一点回忆》,《民间文学》,1962年,第2期。
[15]原始资料详见1922123日北平《晨报副镌》,以及1922126日《北京大学日刊》,本文依据张紫晨《中国民俗学史》,第728页;王文宝《中国民俗学发展史》,第30页。
[16]对于这个歧义句的分析,本人曾分别向现代汉语专门家刘街生、杨敬宇两位博士求教。
[17]陈子善、张铁荣编辑:《周作人集外文》,第478页。
[18]陈泳超在给笔者的信中如此解释他的放弃:“我以前所疑者,一在无确证,二在文风不甚类(包括那段译文)。但自己也无确证,无从断案,即搁置不论,以为无当大雅,只要自己说话时小心即可,……不过现在想来,这样习非成是,也颇有弊端,时间一长,连自己也淡忘了;翻阅我的备课笔记,发现第一稿手写的,在发刊词上注明‘此事尚无定谳’,第二稿打印的,已无此语,或者上课时就顺便说是周作,大有可能,悚惕!!”
[19]《歌谣》周刊影印本,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5年。
[20]周作人:《歌谣》,此处引文出自《自己的园地》,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36页。
[21]胡适:《北京的平民文学》,原载1922101日《读书杂志》第2期;此处引文出自《胡适文集·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637页。
[22]张菊香:《周作人年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26页。
[23]常惠:《回忆<歌谣>周刊》,《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
[24]《周作人日记》影印本(中册),郑州:大象出版社,1996年。
[25]魏建功:《<歌谣>四十年》,《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
[26]常惠:《回忆<歌谣>周刊》,《民间文学》,1962年,第6期。
[27]详细情形可参见常惠《回忆<歌谣>周刊》。
[28]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歌谣》周刊,第2号,19221224日。
[29]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歌谣》周刊,第3号,19221231日。
[30]常惠对白启明《几首可作比较研究的歌谣》的讨论,《歌谣》周刊,第4号,192317日。
[31]常惠:《谈北京的歌谣》(),《歌谣》周刊,第43号,1924127日。
[32]参见“中国民俗网站”( www.chinesefolklore.com),“常惠”条目。
[33]容肇祖:《北大歌谣研究会及风俗调查会的经过》(),《民俗》周刊,第1718期合刊,1928725日。
[34]《福建龙岩县的风俗调查》“编辑者识”,《歌谣》周刊,第28号,19231014日。
[35]常惠在《歌谣》第4号上的“讨论”。
[36]参见周作人1928528日给钟敬文的信,《民俗》周刊,第1314期合刊,1928620日(?)
[37]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0页。

 

本文原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05年第2期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上一条: ·[陈泳超]郑振铎与中国俗文学
下一条: ·[陈连山]走出西方神话的阴影
   相关链接
·[姜蕾]《伊戈尔远征记》与新疆各民族民歌修辞手法的比较研究·“第十九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八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第十七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第十六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彭佳琪 王晓涛]再造竹编村:从竹器制作者到竹编传播家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致各位征文作者的公开信·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致各位征文作者的公开信
·第十三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1987年全国中青年民俗学工作者学术讨论会老照片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致各位征文作者的公开信·【公告】第十二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致各位征文作者的公开信·【公告】第十一届“民间文化青年论坛奖”获奖论文及作者名单
·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致广大会员与应征论文的作者·刘锡诚:民间文学工作者的世纪梦
·关于《民间文化论坛》与中国知网合作获取作者授权的声明·[张炼红]从“戏子”到“文艺工作者”
·[李政亮]风景民族主义·[毛晓平]周作人的民俗观和美文观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