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施爱东]顾颉刚、傅斯年与民俗学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7 | 点击数:17883
 
注释:

[1] 朱家骅《悼亡友傅孟真先生》,原载台湾《中央日报》,1950年12月31日。收入王为松编《傅斯年印象》,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以下凡未注出处之篇目均出自《印象》一书,本文不再一一注明。
[2] 顾颉刚日记,1928年4月30日(1973年7月之补叙)。
[3] 胡适《<傅孟真先生遗著>序》。
[4] 参见钟贡勋《孟真先生在中山大学时期的一点补充》,载台湾《传记文学》,1976年第28卷第3期。
[5] 朱家骅《悼亡友傅孟真先生》。
[6] 顾颉刚日记,1973年补叙1928年4月29日与傅斯年吵架事。
[7] 李济《傅孟真先生领导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几个基本观念及几件重要工作的回顾》,载《感旧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
[8]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本文引自黄振萍、李凌己编《傅斯年学术文化随笔》第49页,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4月。下同。
[9] 桑兵《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275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10] 罗家伦《元气淋漓的傅孟真》。
[11]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12] 参见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载台湾《传记文学》,1976年第28卷第1期。
[13] 岳玉玺《傅斯年先生思想学术述评》,载《傅斯年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2月。
[14] 罗家伦在《元气淋漓的傅孟真》中说到:“他房间里住了四个同学,一个是顾颉刚,静心研究他的哲学和古史,对人非常谦恭。”
[15] 顾颉刚日记,1927年3月1日。
[16] 均见顾颉刚同日日记。
[17] 参见王学典、孙延杰《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第137页,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
[18] 顾颉刚1973年7月补记在1928年4月30日后面的《记本月29日晚事》。
[19] 顾颉刚《闽歌甲集·序》,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年7月。
[20] 顾颉刚《福州歌谣甲集·序》,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9年6月。
[21] 萧汉《扬州的传说·跋》,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年7月。
[22] 张清水为《吴歌乙集》写的书评,载《民俗》周刊第39期。
[23] 刘万章《读民间故事研究》,载《民俗》周刊第51期。
[24] 转引自《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第137、138页。
[25] 顾颉刚在该日日记中说:“今日上午,与孟真相骂。盖我致适之先生信,为孟真所见,久不慊于我,今乃一发也。予与孟真私交已可断绝矣。”
[26] 顾颉刚日记,1927年4月18日。
[27] 顾颉刚日记,1927年4月22日。
[28] 《中山大学校报》的该广告并没有作者署名,《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称该广告系钟敬文所作,不知何据,笔者曾就此求证于钟先生,钟先生说已记不起是谁写的,有可能是他自己,但也可能是别人,又说《顾》书写得不错,基本没有违背事实。
[29] 朱家骅《悼亡友傅孟真先生》。
[30] 温梓川《傅斯年》,原载《傅斯年传记资料》第一册,台湾天一出版社1979年出版。本文转引自《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第85页。
[31] 以上内容据《傅斯年学术思想评传》第86页,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1月。
[32] 见《本校出版物审查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纪事录》,载《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8年5月12日,第1-2版。
[33] 参见顾潮《顾颉刚年谱》第15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3月。
[34] 顾颉刚日记,1928年4月30日(1973年7月之补叙)。
[35] 傅斯年《性命古训辨证引语》,本文转引自《傅斯年印象》第109页。
[36] 朱家骅《纪念史语所傅故所长孟真56岁诞辰特刊序》。
[37] 钟敬文先生谈话录音,相关言论已由笔者整理为《女奚不曰其为人也——探问因病住院的钟敬文先生》,经钟先生审阅后刊于《民俗学刊》第一辑,澳门出版社,2001年11月。
[38] 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
[39] 顾潮《顾颉刚年谱》第56页。
[40] 桑兵对此有很精到的分析,参见《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21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10月。
[41] 钟敬文先生2001年8月与笔者的录音谈话。
[42] 很难得一见的是,顾颉刚初接手《歌谣》时,在第38号上答复舒大桢的《我对于研究歌谣的一点小小意见》时说过一段话:“欧洲诸国研究歌谣已近100年了,他们一定有许多的材料及讨论的结果可供我们参考。但这些材料我们尚未能多多搜集到。我们很愿意得到国外歌谣学者的指导,使得我们所发表的研究的议论得在歌谣学的水平线上。”
[43] 胡适《傅孟真先生的思想》。
[44] 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台湾东大图书有限公司,1983年1月。另,《东岳论丛》1994年第1期有张书学《顾颉刚与傅斯年治史异同论》,详述了两人史学风格的差异。《中国文化》有杜正胜《从疑古到重建——傅斯年的史学革命及其与胡适、顾颉刚的关系》,清楚地梳理了傅的史学思想,分析了他从赞成和颂扬顾氏疑古学说到彻底反对,转而提出重建史学的一系列观点和做法。不过这是史学范畴内的争论,我们在此仅讨论他们与民间文化研究相关的态度和思路,对其史学分歧不作深入探讨。
[45] 顾颉刚《战国秦汉间人的造伪与辨伪》,载《史学年报》第2卷第2期,1935年9月。
[46] 顾颉刚《古史辨》“自序”,《古史辨》第3册。
[47] 胡适《治学的方法与材料》,原载1928年11月10日《新月》1卷9号,收入《胡适文集》第4卷。
[48] 杨树达《积微翁回忆录》第264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49] 胡适《傅孟真先生的思想》。
[50]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27年9月29日第2版:“本校聘定新增各系筹备员·傅斯年何畏史禄国为本校人类学系筹备员”。
[51]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52] 参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110页,云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9月。
[53] 参见李济《创办史语所与支持安阳考古工作的贡献》。
[54] 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
[55] 同上。
[56] 顾颉刚讲,钟敬文记《圣贤文化与民众文化》,载《民俗》周刊第5期。
[57] 参见[美]顾定国《中国人类学逸史》(胡鸿保、周燕译)第67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2月。
[58] 分别见顾颉刚日记,1928年9月17日、10月29日、10月30日。
[59] 参见王建民《中国民族学史》上卷第110、111页。
[60] 合同书内容公布在1928年4月30日的《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61] 这是钟敬文先生2001年8月的谈话录音,笔者整理后,以《女何不曰其为人也》为题发表在中山大学民俗研究中心主办的《民俗学刊》第一辑,发表前经钟先生逐字逐句修订过。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施爱东]私情歌谣与《吴歌乙集》风波*
下一条: ·[陶立璠]经济转型期[①]的中国民俗和民俗学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
·[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林诗瑶]空间与地方·[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
·[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李顺]时空建构与情感叙事:丧葬仪式中的日常生活逻辑
·[李刚 荆淑坤]信息化时代的学术共同体构建:以中国民俗学会为例·[金倩雯]数字民俗学的实践探索:网络民族志视角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