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理论与方法

首页民俗学专题理论与方法

[陈金文]树立学术批评的科学意识
——就《老粗优越意识》一文与李四成先生商榷
  作者:陈金文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7 | 点击数:9120
 

内容摘要:李四成于2 004年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民间文学创作中的群体审美意识》一文,批评拙作《老粗优越意识》。本人赞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欢迎各位学界同仁对本人文章或学术观点的批评、指正,但学术批评应该遵循客观、科学的原则。就此而言,李四成对本人《老粗优越意识》一文的批评是本人所不能接受的。在李四成的批评文章中,存在着多种问题,如,以政治批判话语代替学术批评话语;在说理的过程中把个别、特殊现象作为一般或普遍现象;将自己的治学思路强加于他人,等等。总之,《民间文学创作中的群体审美意识》一文不是一篇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学术争鸣文章,李四成也很可能不具备科学的学术批评意识。

 

关键词:学术批评;争鸣导向;实事求是

 

本人于2001年在《民俗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随笔――《老粗优越意识》[1][]。该文通过一些贬低读书人、肯定老粗的民间故事,指出在我国民间社会普遍存在一种“老粗”优越意识,即轻视知识、轻视文化,以老粗为荣,文人无用的老粗优越观念。并就此指出,只有发展教育,重视知识,重视人才,才能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老粗与现代化无缘,老粗优越意识的流毒必须肃清!文章发表后,引起了李四成先生的关注,他于2004年在《伊犁师范学院学报》发表了批评拙作的文章──《民间文学创作中的群体审美意识》。[2][]对任何人的任何学术观点,人们都享有自主探讨与论争的权利,既有发表个人学术见解的自由,也有质疑他人的自由,当然还有自我辩护的自由。通过这样的争鸣,才可促进不同学术观点和学术流派的学者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学习。作为学界普通的一员,本人自然赞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欢迎各位学界同仁对本人的文章或学术观点给予批评、指正,但是,我们也清楚,学术批评应该遵循客观、科学的原则。就此而言,李四成对本人《老粗优越意识》一文的批评是本人所不能接受的。

首先,李四成在其批评文章中,存在着以政治批判话语代替学术批评话语的倾向。李四成在其文章开端就给本人扣上了一顶不小的帽子,他批评本人的文章说:“该文所持的观点及所产生的影响是贯彻党和政府‘三农’政策中的一种不和谐的音符”。李四成以为本人《老粗优越意识》一文的首要错误就是给党和政府的“三农”政策唱反调。我不明白李四成的结论是如何得出的,或许他以为我批评“老粗”优越意识就是批评农民,批评农民就是轻视农民,轻视农民就是给党的“三农”政策唱反调。不讲李四成的推理是否合乎逻辑,即便本人文章真有什么和“三农”政策不合拍的地方,我认为这也不应该成为李四成否定本人观点的理由。科学的学术研究尊重的是事实,追求的是真理,学术研究虽应该尽可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却不应该就此就狭隘地认为学术研究一定要配合当前的政策或形势。李四成在这里使用的批评话语显然不妥,客气地说这是以政治批判话语代替学术批评话语,不客气地说这是“扣帽子”、“打棍子”的文革遗风在学术批评中的反映!

李四成不仅在批评话语上存在着不当,而且在具体的批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本人的《老粗优越意识》一文是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探讨民间故事中蕴涵的民俗意识。民间故事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民俗意识,这是李四成本人也承认的。他在其文章中说:“民间文学不仅仅是广大民众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形象反映,同时也是民众集体审美意识的集中体现。当然,民众传统中的民俗意识也必然会融入其中。”他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民间故事中包含着“民俗意识”,但他却又如此批评本人对民间故事中包含的民俗意识的研究:“以个体需要、个体尺度取代群体、社会需要和尺度,来评价文本的群体或社会价值,以个体评价为中心,欲使群体评价、社会评价服从于个体评价”。李的批评让我感到一头雾水,说实在的,我真的没弄明白李氏话从何来,但我知道,任何“社会需要”都要通过“个体需要”来体现;而任何“社会评价”也必然首先要表现为“个体评价”。社会需要与个体需要,社会评价与个体评价之间自然存在着矛盾和区别,但也存在着联系和同一。学术研究活动既是一种个体活动,也是一种社会活动,但它必定首先是一种个体活动。同样,笔者在论文中对我国民间故事中民俗意识的批评也只能是以“个体”的形式出现的。

李四成在说理的过程中存在着把个别、特殊现象作为一般或普遍现象的错误。他列举出女研究生被人贩子拐骗的报道,大学生被骗参加传销的消息,研究生毕业后又去读职大的新闻,以此肯定“书呆子”型故事存在的现实依据,并以此肯定该类故事“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审美价值”,否定本人对这类故事中反映的老粗优越意识批评的合理性。我们不否认文化人当中确实存在个别低能者,报纸上也常有一些相关报道,譬如工程师画不出图纸,只好去做清洁工;名校博士不思进取,沿街乞讨做乞丐;有的大学生连生活也不能自理,要有母亲陪读照顾穿衣、吃饭。但是,这样的现象是少而又少,正是因为少,才成了新闻,如果多了也就不能成为新闻。李四成却把这种偶然现象作为论据,证明“书呆子型”故事存在的现实意义,否定本人对此类故事包含的“老粗优越的民俗心理批评的合理性,岂不是把偶然当作了必然,把个别当作了一般?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陈金文的个人空间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杨立川]传播民俗刍议
下一条: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形态研究与共时研究
   相关链接
·[沈卫荣]美国藏学主流的学术传承和学术批评·[刘一皋]社会调查及学术研究的态度
·[陆扬]学术语境的“当时性”与近代中国的书评传统 ·[施康强]愧对乡邦先贤
·[施爱东]不宜过度提倡学术创新·[陈岗龙]《英雄史诗的起源》中文译本的翻译错误
·[施爱东]学科界限与学术取向·[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批评
·[施爱东]牛郎织女研究简史·[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下)
·[巴莫曲布嫫]“民间叙事传统格式化”之批评(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