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民俗生活世界
   民间文化传统
   族群文化传承
   传承人与社区
   民间文化大师
   民间文献寻踪
   非物质文化遗产
学理研究
中国实践
国际经验
立法保护
申遗与保护
政策·法律·法规·
   民间文化与知识产权

民俗生活世界

首页民俗与文化民俗生活世界

[刁统菊]一九四二年的一个婚礼
  作者:刁统菊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24 | 点击数:14435
 

田家这边估摸着新娘马上就要来到了,就让田厚庵的叔伯大哥和大嫂在香台子跟前烧喜纸。据说,这是给天地神送信,通知其准备受拜。

香台子上,摆着用柳条编的小斗子,里面盛着高粱。高粱里插着一杆秤,秤的顶部用青毛巾系上红带子。铜镜子就着秤靠在斗子上。升用红纸蒙上,里面也是装的粮食,其上点着一炷香。[11]

花轿来到,鞭炮立刻响起来,附近的村民早就过来围观,等着相看新娘子。两个小闺女来到花轿跟前,一人用一个字钱换走了新娘手里的字钱。冬天天短,新娘来到以后,田家没有勒性子。天气寒冷,客人很快被迎进屋里,要不得让他们在外面待上一阵子,俗称趴洼,等拜天地以后再接进来。送女客骑毛驴来的得赶时间回去,因此要早点让她们吃饭早打发走,“客走如家安”。

新娘一进大门,迎亲的女子就用麸子、栗子、大枣、字钱、秆草等撒到新娘的肩膀上,同时嘴里念叨着:“一把栗子一把枣,明年抱个大胖小”。接着,就来到香台子跟前开始拜天地。

田厚庵的衣服和帽子都是二大爷置办的:麻葛料子的袍子用七两棉花做成,正好赶上下雪,“可冻坏了”,礼帽是二大爷卖了一百多斤粮食买的,在那个时候可是太稀罕了。母亲在帽檐上缠了一圈红线,一看这个众人就能知道他是新郎。新人按着主持人的安排同时跪地磕头,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是夫妻对拜。旁边男女老少则围成一群,小孩抢喜糖,大人看热闹。他们在拜天地的时候没有换耳环,还是穷的缘故。

新人进洞房时,田厚庵在众人的喧笑声中用擀面轴子挑走新娘头上的蒙脸红子、并扔在覆棚上。迎亲的女子在旁边说:“蒙脸红子上覆棚,一年一个小学生”。[12]挑红以后,把小斗子放在床的东北角搁3天。两个迎亲的女子和两个送亲的女子让新娘拿出两个枕头皮[13],双方争着往里面填麦穰,每人填7把,谁先填满谁过得富裕、幸福。后窗户上的红窗纸是田厚庵近门的兄弟姐妹则给扒搽掉,以免以后生个孩子是哑巴。

接着,婆婆抄柜,但李桂云没有看见柜里的馍馍。她转头对我说:“真跟要饭的一样。”田厚庵不好意思地补充一句:“那时怕二鬼子来了,都穷。要饭的也比咱强。”

席面是传统的八果四肴十大碗(八个果碟,四个凉菜,十个热菜),没有大件(鸡和鱼),馒头是自己蒸的。烧锅都是用从山上捡来的柴火。尽管田家费了很大的劲,但因实在太穷,酒席连差强人意都算不上。李桂云记得“喜酒就跟没喝的一样”。女方家里来了两桌客人,田家虽没打算邀请别人,但还是有些知近[14]的亲戚来了。这样,一共大概有四五桌。冬天天晚,等酒席结束,天色也就不早了。执喜的、陪客的和新郎新娘及其父母出来一起送客人走。同时,还得给抬嫁妆的和贴青龙帖的一人一对馍馍和几毛钱。

天黑了,新房里点上新娘陪送的锡灯。吵喜的是婶子、嫂子、大娘等,也有一些和田厚庵同辈的男人或低田厚庵一辈的男人。大家嚷嚷着要烟、糖、果子。那天下着小雪,冷极了,不一会人就渐渐地散去。当时也没有酒,因此两个人连交心酒都没喝就被迎亲女子送到床上开始一下个节目。迎亲女子烧掉一张画着床公床母的大红纸后顺便唱:“床公床母脚搭神,俺家来个掌家人。既掌家,又带财,满床儿女都带来。不要挎箢的,不要讨饭儿的,专要骑马拉弓射箭儿的”。之后,婆婆过来在床前滚墩子,并边滚边说:“床前滚墩子,来年抱孙子。床前搁小锅,一年一小窝。”

锡灯点了一夜,两个人也坐了一夜,睡不着。闹房时间不长,可是听床的人很多。

第二天,早晨起来,李桂云拾柜,把两个离娘饼、果子、烟、红鸡蛋拾出来给婆婆。二大娘给她开脸,往她脸上抹上点石灰,用鸡蛋在脸上转几圈,接着用红线束[15]脸,同时唱“红鸡蛋,满脸转,今年吃你的喜馍馍,明年吃你的红鸡蛋”。开脸不只是比划,李桂云现在还记得刚束的那几下很疼。后来,在叫对月时,她回到娘家找三婶子又好好地束了一遍。

开脸以后,新人一起给父母磕头,每人磕两次。在对月里,李桂云与丈夫早晚都要给婆婆磕头。接下来,全家人分吃一个离娘饼,另外那个饼等着给女方,不过那时就叫“回娘饼”了。这样,一家一个饼,两家都过好日子。然后,新人由迎亲女子带着,与那个扛红席的侄子一起走到红山峪村拜祖坟、拜家族、拜至亲。新人磕头得给磕头礼,可是,那时大家都穷得要命,哪里有人给磕头礼?老太太至今还是觉得亏了,很气愤地说:“一毛也没给呀!”

那年月叫对月兴“叫三过四”。第三天是腊月二十九,得去西集镇给二大爷磕头。正月初二,李桂云的叔叔和哥哥过来喝点茶后带着妹妹走了。初六,他们用箢子盛着馍馍,用提升装上果子来送李桂云。李桂云除了给丈夫带来一条自己缝的腰带以外,还给丈夫家的男子每人缝了一只烟包,里面还装上一点烟叶。田家用成席的席面招待他们。走的时候,田家回女方带来的一半礼物,同时还有一张回娘饼。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刁统菊]亲属网络与性别建构
下一条: ·[冯骥才]年文化
   相关链接
·[何斯琴]日用礼仪类书与礼俗互动·[房晓燕]婚礼仪式情境下的阶序性亲属关系研究
·[额尔毕黑 刘桂英]鄂尔多斯婚礼现代化转型与民间传统舞台艺术融合研究·[路转红]肃北蒙古族婚礼仪式的变迁研究
·[杨桂珍]二零二零年山东省莱州市某村落的一场婚礼调研·[孙玥菡]从青岛婚礼中“饽饽”的使用及制作变迁看“非遗”利用
·[王优]浅探汉族传统婚姻仪礼的历史流变·[刘菲]浅析现代化浪潮中的关中婚俗变迁逻辑
·[刘萌萌]浅析人生礼仪中的吉祥图像·[李俞霏 梁惠娥]明代中后期山东婚丧礼俗管窥
·[李彪]中国婚礼仪式的变迁与国家在场 ·[何斯琴]当代传统婚礼的礼俗再造与价值重建
·[刘彩珍]节日狂欢氛围与歌谣的共时性呈现·[文忠祥]民和土族婚礼歌演唱模式及社会功能初探
·[金晓晓]浅谈山西省长子县的人生仪礼·[高忠严]人生礼仪及其蕴藏的真挚情感
·[于倩]陈巴尔虎婚礼仪式变迁分析·[李佳霖]近现代婚礼的变迁
·[周瑜]现代婚礼中的传统的回归·[何斯琴]文本与生活:宋元明日用类书的婚礼知识辑录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