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萨满文化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民间信仰萨满文化研究

[乌丙安]萨满文化的全息解读
——简评郭淑云著《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
  作者:乌丙安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7 | 点击数:6406
 

  中国当代的萨满文化研究始兴于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由于多年“文化革命”的禁锢刚刚得到一些开放,于是首先从北京民族学、宗教学界带头发表了一些零散的概括性的专题论文,把沉寂已久的萨满教课题研究纳入到复苏的社会科学研究日程上来。从那时起,在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四省区的民族学、民俗学界不约而同地掀起了一股对北方萨满教原始文化进行田野调查的采风热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蕴藏在满族、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民间丰富的活态萨满文化遗产,如尘封已久的珍珠宝石重见天日一样展现在世人面前。

  从上个世纪80年代末到现在的十多年来,有关这些萨满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以调查研究者个人专著的形式先后公开问世,有的论著被译成外文在国际学刊上发表,有的在国际萨满教学术会议上宣读讨论,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的密切关注并给予高度评价。2001年8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郭淑云著的《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一书正是其中独具特色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将近50万字规模的学术专著的出版,和另外几位学者优秀的萨满教研究著作一起,标志了新世纪中国萨满文化研究的新水平,也展示了脱颖而出的一代中青年学者在萨满文化研究领域超越和创新的攻坚实力。从此,我国萨满文化研究才名副其实地走上第一个群星璀璨的繁荣历史时期。

  当代国际萨满文化研究的一个较普遍的方法就是“探秘解秘”的方法。那是因为萨满文化遗产的各种形态,无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的还是非物质的,都饱含着原始文化的神秘色彩;学者们也常常用“神秘”二字形容萨满文化令人眼花缭乱的古老事象。因此,如何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和外衣,怎样解开它的远古文化符号代码的确切含义和象征体系,就成为萨满教研究者纷纷追求的科学目标。郭淑云对萨满文化的研究也不例外,她用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做依据,展开了他对萨满文化内涵的分析和论证。

  当我从作者手里拿到《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以下简称《活态文化》)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感触到它的宏大篇张的厚重分两。当我认真仔细阅读了它的内容以后,我才沿着作者的构思脉络有了一个清晰全面的概念。《活态文化》一书做为“萨满教透视”的调查和研究文本,它的透视视野确实达到了上下左右纵横驰骋,为作者的研究建构了一个最佳的全息解读的立体空间,在这个空间中,作者选取了几个最有典型性的论述角度,然后贯穿了她独特的分析论证思路,从而有效地拓展了萨满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使本书成为当代优秀的萨满文化研究新著。

  《活态文化》作者对萨满文化的全息解读,突出地表现在本书的多角度论证结构上。作者把全书归纳为绪论和七大章,即“萨满教的思想观念与哲学思想”、“萨满教与北方自然科学的萌芽”、“萨满预测”、“萨满治病-心理治疗与医疗的结合”、“萨满神判”、“符号-萨满世界的特殊语言”、“萨满教造型艺术”七大部分,基本上覆盖和包容了萨满文化的全部事象。读过全书,只要对上述七章的论析做出进一步的归纳和理论概括,就可以比较清晰地了解作者是如何对萨满文化做出全息解读的。本书第一章是作者站在哲学的高度全面解读萨满教诸多观念形态的原始逻辑;以下二、三、四、五章是作者牢牢站在生活实践的根基上全面解读萨满教在民间日常生活行事中的多种应用功能;第六章是从符号学的基本原理上面对形形色色的代码、标志全面解读萨满教视觉系统、听觉系统及其他感觉系统的神秘的象征体系;第七章是作者从诸多造型艺术样式上全面解读萨满教文化形态的审美情趣和美学理想。综合归纳起来,可以看出作者坚守的论述原则,是一种力求从现代视角的高起点出发、多角度全方位解析原始萨满文化信息的论证思路。它的特点是既保持萨满文化传人所提供资料的自观性本来的含义,又可以尽量做到以科学的他观性阐释出比较贴切的解答,从而极力避免对原始活态文化的现代性研究常常出现的武断偏差。《活态文化》的作者显然在这一方面已经做出了令人可喜的突破,力求为新世纪研究萨满文化提供一种科学探索的尽可能完整和完美的模式。

  在《活态文化》一书中,有关萨满宇宙观的解读很具有代表性。作者牢牢把握住萨满教天、地、人三界观念的原始形态和它的演变、衍生形态的密切联系,展开活态文化的解析,论证了萨满原始思维的自身“逻辑”关系。同时,又在有关萨满“气运观念”的论述部分详尽充分地阐释了萨满宇宙观念形成的自观性特征,把萨满自身对于宇宙万物生成的主观理念、映象构成和象征代码表述得十分清晰。在传统的萨满文化探究中,通常较多的是研究者对所掌握的萨满文化调查资料作出尽可能客观的判断,至于那些所谓的客观判断是否也包含着研究者的主观判断或不适当的“文明人”偏见,自不必说;至于萨满自身对那些事象是如何解释和判断的,研究者往往有所忽略或完全不管不顾。这样就必然会导致对萨满原生态文化的认识产生许多曲解,不利于解开萨满文化诸多不解之谜,更不利于从古老的原始活态文化中汲取合理的内核做为现代文明社会共享的营养。本书作者对于萨满教宇宙观的解析不仅仅表现在书中第一章里,而且也一直贯穿在他全书的全息解读中,成为全书论析的核心思想。

  在《活态文化》一书中,作者用了很大篇幅论证萨满术广泛应用的多种功能。从广角聚焦展开了萨满活态文化更为宽阔的视野,全方位地探索人类和大地的一切生灵以及整个大自然的互动关系。使萨满与人和大自然万事万物的交感互动方式、方法、知识、技能得到全面展示。特别是那些萨满独有的被认为是与超自然力交感的方术和技法,在本书中做到尽可能的解剖和透视。通过萨满文化生活的多种认识和实践,梳理出了萨满教从远古走来的全部经验,从中找到萨满文化在人类社会所有阶段曾经存在的合理性,甚至从萨满施术的实际经验中析离出心理的、生理的有效医疗成分,可供现代人采纳。这种探索,显示了作者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尊重和客观评价的科学态度。

  本书作者对萨满文化符号代码的象征体系的解析,进一步揭示了萨满文化深邃的人类学意义。读者只要细细阅读书中萨满符号词典式的注释疏引,就会立即意识到那么多充满智慧的符号代码,正是人类远古文明的结晶;其中有些符号至今仍然是现代文明社会标志性的符号。从作者的解析中不难找到现代化文明时尚的符号与原始萨满文化符号一脉相承的轨迹。

  作者对萨满文化造型艺术的论析,全面展示了原始活态文化艺术贴近大自然的率真和质朴。萨满文化艺术造型中充满了人与所有大地生灵的生命律动,是萨满艺术美学理想的核心。因此,作者着力阐释萨满造型艺术与艺术起源的密切关系,这是客观的理性的判断,也是从萨满艺术中概括出来的合理内核,它有利于现代文明的艺术审美的有效借鉴。

  总之,阅读《原始活态文化-萨满教透视》一书,会使读者全面认识萨满文化从远古走来,在经验的积层和积累中已经成为原始文化百科全书式的人类文化遗产。作者对萨满文化的全息解读将帮助和引导读者从当代人文科学的视点出发,全面而不要片面地审视萨满文化,从而接受祖先智慧的结晶,从萨满文化中汲取远古文明的先进的、有益的营养,并感应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律动,为推动人类现代文明与进步发挥其有效的功能。中国和国际上的萨满教研究一样方兴未艾,郭淑云的研究成果为国际萨满文化的调查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值得我们认真学习。我相信在本书取得成绩的基础上,作者和所有从事萨满文化研究的学人们一定能在不久的将来撰写出更加锐意创新的宏论巨著来。

  文章来源:丙安小屋——乌丙安空间

上一条: 无
下一条: ·[陶立璠]清代宫廷的萨满祭祀
   相关链接
·[陆帅]二人转正戏中的萨满文化初探·[刘伟波]牡丹江流域萨满文化的研究现状及其保护开发
·[徐琦琦]乡土旅游与文化传承·[于洋]萨满文化的疾病观念与仪式治疗
·[于洋]“表”与“里”:当代萨满文化传承的多元生态·[色音]蒙古族萨满文化:变容与保护
·[薛虹]满族萨满文化史料在满族先史史料学上的价值·2014长白山国际萨满文化艺术节召开
·第三届中国(吉林)国际萨满文化论坛长春举行·[吕萍]达斡尔族萨满文化传承人──斯琴掛
·传承、保护萨满文化:吉林省第二届萨满文化研究论坛综述·[夏桂霞 夏航]浅析《红楼梦》中的萨满文化
·我国首个萨满文化教学研究机构成立 ·[石文尧]吉林省九台市萨满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汪玢玲]萨满文化钩玄·吉林满族陈列馆近日开放 展现萨满祭祀场面
·[刘锡诚]富育光《萨满艺术论》序·[荆文礼]萨满文化与满族传统说部
·[白庚胜]民间文化保护诸问题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