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2024)预备通知   ·媒体报道|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   ·中国民俗学会成立四十周年纪念大会暨2023年年会召开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刁统菊/李然]庙会、传说与历史
——对费县龙王堂庙会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刁统菊/李然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6 | 点击数:24417
 

阴历六月初六,山东民间称为“过半年。在临沂市费县的东部和南部,这是一个仅次于春节的大节。这一天,不仅家家户户祭祖、敬天,各个村庄的村民还要敲锣打鼓到位于县城东南10公里处的龙王堂“送驾”[①]。庙宇前一片长不过3公里、宽不过1公里的小山坡上,每年庙会,都能聚集上万之众,人们在这里敬神、娱神、求神、游艺、交易,盛况空前。即使在文革期间,六月六去龙王堂烧香送驾的情景也从未间断。20057812日,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民俗学研究所师生一行7[②],对费县的龙王堂庙会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田野调查。

一、龙王堂概况

 

龙王堂坐落于山东临沂地区费县探沂镇楼斗湾境内龙王堂山南坡,隔着一条狭长的山前平原与楼斗湾村遥遥相望。故老相传,龙王堂始建于唐朝,原名辉泉庵(正殿的西侧有辉泉),供奉观音菩萨,宋代改建为龙王堂。期间曾多次重修,有30多块重修碑为证。可惜的是,1966年修建朱龙河上的堤坝,石碑大都被垫到大坝之下,当了出水口。

龙王堂守庙道士的后代王家祥介绍说,原先的龙王堂,坐南朝北,是一个两进的院落,叫上院和下院。上院居南,正中为龙王殿,供奉的是雹神、朱龙王和创营(雨字头)神(掌管下雪)。雹神居中。西边是朱龙王,东边是创营神。东西两侧还有雨师、风婆、霹雳、闪电、放云师和收云师。正殿之后为后寝宫,供奉朱龙王夫妻。东南角有娘娘殿,供奉观音菩萨和南海大士,还有筋骨娘娘、疹姑娘娘、眼光娘娘和送子娘娘。龙王殿东侧是守庙道士的住宅,屋子坐北朝南,王家祥一家至今住在里面,对面是南屋,曾是王家祥三叔一家的住处,现已无人居住。龙王堂的守庙道士属火居道人,可以结婚生子,其身份父死子承。王家祥的爷爷、父亲都是龙王堂的道士。

下院原来有专门招待客人的客屋,开门向北,正对戏台,客人们可以边喝茶,边看戏。客屋两旁各有一个大门楼。门楼前有旗杆窝,竖着大旗。戏楼为石条搭建,两起,面阔三间。唱戏时楼上扎棚,地面铺毡。

龙王堂的大部分建筑在1966年被造反派拆除,只剩下王家的住宅。老戏楼被砸后,楼斗湾的妇女自发重新搭建了一个石头戏台,保存至今。

现在龙王堂山上见到的龙王殿是2004年由费县天赋纺织公司投资新建的。位置在龙王堂旧址以东200,依然是坐南朝北。北面有台基,上砌汉白玉栏杆,东西北三面有台阶,各十三蹬。正殿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面阔五间,通宽19,进深三间,通进深13,前后有檐廊。屋檐上各七个小兽,屋脊上雕塑有二龙戏珠,正中的珠子上接避雷针。正殿前后有门,都是四个格扇组成。正门之上有朱红匾额,上写“龙王殿”三个大字。殿前一个铁制香炉,重达一吨半,耗资一万五千元。内部的摆设、神像的位置皆参照附近老人回忆的龙王堂旧貌,力求恢复其原貌。开发商还打算在龙王殿后修建两座配殿、后寝宫和娘娘殿,旨在一切皆循旧貌。

龙王堂所在的山林一直以来都属于楼斗湾村,这个小山村北、南、西三面环山,山脚下狭长的冲击平原一直向东延伸。从远处看,整个地形就像耩地时耩种子用的楼斗,村名由此而得。村落依山而建,最早的老房子在楼斗山南坡的半山腰。后代的房子顺着山势向东南方向延伸。楼斗湾现有村民500人,128户。村中现有田、颜、郭、孙、王五姓,其中田姓居多,占全村人口的五分之三弱,颜姓约占五分之二。

原楼斗湾大队队长田增发介绍,解放前,龙王堂山北坡从东至西都是庙产[③],是早些年楼斗湾的有钱人捐助的。庙产由龙王堂的道士管理,或自己耕种,或租给别人维持生活;山上的树木可以卖,卖树的钱用来支付庙宇的日常花费。解放后搞土地改革,庙产分给了个人。道士成了普通农民,也分得了土地。合作化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庙产变成了国营林场,文革期间,这片山林被分给了附近的五个公社,自东而西,顺次属于南阳庄、楼斗湾、方山湾、朱家庄和黄家庄。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下一条: ·[王铭铭]现代的自省——田野工作与理论对话
   相关链接
·[周逸敏]常州庙会和节场的特色与新时期发展·[马兰]中国民间信仰的研究模式
·[刘师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昆明官渡古镇土主信仰研究·[兰维]明清浴佛节民俗研究
·[李向振]庙会献戏活动与村落生活的运辑·[徐永安]玄帝(真武)信仰:三个香会调查报告
·[李吉安 李羕然]乡村民间信仰的调查与探索·[高忠严]重塑“地方感”:作为象征的昭君节和藏山大王庙会
·[林海聪]图文共现的民俗档案:清代至民国时期妙峰山庙会的多元记录·[徐永安]新时期武当山朝山进香民俗
·[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文鸿]基于“四层一体”的庙会文化传承机制分析
·[石林兰]庙会文化与当代乡村社会建设·[李琦]城市化进程中庙会文化空间的重构
·[赵旭东]庙会民俗的认知范式研究·[郑至豪]从地方志看湖北新洲许逊信仰的历史变迁
·[李琳 杨眉佳 邵齐齐]多民族文化交融视域下的靖州飞山信仰调查与研究·[黄景春]增福财神的信仰历史与当下现状
·[牛光夏]“非遗后时代”传统民俗的生存语境与整合传播 ·[施立学]中国庙会与庙会文化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3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