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历史民俗学

首页民俗学专题历史民俗学

[施爱东]骊靬传说:竞择生存的历史叙事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6 | 点击数:11601
 
正方德效骞们使用一连串巧合生产了一则新奇的传说,反方刘光华们则钩沉了大量的古文献试图打破这一传说。每一位学者的论文都只使用那些有利于自己的论据,同时摒弃那些不利于自己的材料。反方的论证看起来似乎更科学更严肃一些,但这也只是50步和100步的差别,反方的观点本身也只是一种“合情推论”,他们并没有找到一条绝对充分的论据可以证明他们的反证观点,而且,即使在反方内部,具体的推论与观点也很不一致,比如,常征并不否认骊靬城与失踪的罗马士兵有关,只是否认其与郅支单于的关系,而刘光华汪受宽等人却根本否认骊靬城与罗马人有关;刘光华并不否认者来寨就是骊靬古城,而李并成则认为骊靬古城根本不可能设在现在的者来寨。而在一般读者看来,这一切都无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学术的语言是佶屈聱牙刻板无趣的,而大众传媒却可以借助想象,使用更加诗意的修辞手法来进行故事叙述,因而具有更强的感染力:“骊靬城,这个一度辉煌的丝绸古道上的传奇古城,在悠悠岁月,茫茫风雨中,就这样神秘地消失了。驻足这块土地上,近视对面这残破不堪的低矮墙垣——千古揭秘的‘罗马古城’,无论怎样专注,无论怎样追思,也听不到那悠悠传奇的远古潮声、漠海箫笛,这公元前53年酿成的悲壮故事,如今已被岁月剥蚀得荡然无存。”[10]这样的修辞,表面上说的是什么也找不着了,但是,任谁都能读出来,言下之意是肯定那些传奇的故事确实发生过。
永昌人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发展旅游产业的契机。当历史学家们埋头故纸堆忙于寻找证据考镜源流的时候,永昌已经着手在国道旁矗立起了古罗马人的巨型石雕,把县政府招待所改成了“骊靬宾馆”,把者来寨改成了“骊靬村”,建起了一座罗马亭,成立了“骊靬文化研究会”。
骊靬文化研究会成员主要由县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爱好者组成。一位40多岁的村民,只是因为身材高大、眼窝深陷,相貌酷似欧洲人,就被调入县文化馆,专事接待工作。作为骊靬传说的主要建构者、地方精英、原永昌县委书记贾笑天还将骊靬传说扩充成了十集电视剧《一支古罗马军团在中国》[11],据说这个剧本曾在《欧洲时报》连载了长达一年时间,引得许多罗马人后裔前来中国“走亲戚”。
出于旅游经济的考虑,地方政府和当地村民都有意把者来寨打造成一个“古罗马军团的居留地”。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永昌县总是选择邀请那些支持骊靬传说的学者前往考察,并为他们提供各种方便。
大众传媒也一样,总是循着“人咬狗”的方向找新闻。如此,刘光华汪受宽那几篇关于“狗咬人”的学术论文几乎从不被大众传媒提及,而那些受到永昌县邀请的学者们却有更多的机会零敲碎打地搞点考古挖掘,发布些人咬狗的考古新闻,不断现诸大众传媒。
媒体的造势活动在20073月迎来了新的高潮,“意大利广播电视公司派出摄制组,沿着骊靬人历史的痕迹走进大漠深处,在茫茫戈壁中寻觅罗马东征军流落者后裔的蛛丝马迹。意大利媒体的到来,使沉寂在祁连山下的骊靬遗址再次热闹了起来。”[12]尽管所谓的意大利摄制组只不过是两个受委托的中国籍记者,但多数媒体却有意只提他们隶属的公司头衔,从不提及记者的中国身份。紧接着,意大利安特国际影视集团时长80分钟的电视片《祁连山下的古罗马城》又在永昌开拍[13]。这一时期,全国各地翻炒的骊靬传说数以百计,但中心内容与1989年《参考消息》与《人民日报》的报道并无二致,所更换的,只是采写新闻的记者与发布新闻的媒体。
学术研究忌讳重复劳动人云亦云,而大众传播却不一样,不仅可以在不同的时期进行反复炒作,还可以在同一个时期遍地开花。进入21世纪之后,正规的学术论文已经不再讨论骊靬问题了,而媒体却还在不断寻找新的借口翻炒冷饭。所以当个别记者找到刘光华教授的时候,刘光华多少显得有些不耐烦:“这事十几年前就说过了,怎么还没完没了的。”沉潜的研究型学者往往会与媒体保持一种安全的距离,而那些热衷于文化评论的传播型学者却更愿意与媒体保持良好的互动,于是,大众传媒为受众送上的知识大餐,往往并不是来自严肃的学术成果。
纵观骊靬传说的生产流程,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由德效骞的“假说”而起,在地方精英和大众传媒的合作推动下不断完善、坐实的叙事。但在中央电视台科技频道《消失的军团》[14]节目中,完全抛开了德效骞其人,找了两位中国学者扮演福尔摩斯,从者来寨村民的奇特长相说起,用中国学者的探索历程作为线索,使用了“发现异相-产生疑惑-实地考察-考古挖掘-考释结果”的叙事方式,一步步倒推回到德效骞的假说体系中。于是,一种“假说的观点”在央视的口中变成了“实证的结果”。不由得观众不相信一切都是事实。
讲故事的两位专家,一位是关意权教授的儿子,半路出家子承父业的会计,“平时与史学界也没什么联系,对于不同于父亲的观点,他也并不了解。”[15]而另一位则是多年没有写过一篇正式论文的大学老师。看电视的观众决不会无端质疑电视屏幕上“甘肃省骊靬文化研究院研究员”“兰州大学历史系教授”的真实性,也没有义务去追问他们的任职资格,观众预设了这些基本信息已经为中央电视台所核实。观众只是听一个故事,满足一下自己的猎奇心理,然后拿它们当当茶余饭后的谈资,口口相传。
20年前还从来没有人把永昌与欧洲联系起来,者来寨的村民“因为长相与其他村民有着不同,时常会遭到乡亲邻里的嘲笑甚至是辱骂,而他们又无法对自己的长相说出原因,所以总觉得抬不起头来。”[16]但今天的永昌县城以“罗马”“骊靬”为名的企业和商业网点比比皆是,“在记者的采访中,不少当地农民了解‘罗马军团溃败’的历史,并对自己的欧洲人血统深信不疑。”[17]据说一个外号叫蔡罗马的人“有段时间可风光了,外国来的记者找他去上海,来回坐的全是飞机。他家里还有和外国人一起照的照片。”[18]一些长相欧化的永昌人已经开始穿上戏装一样的古罗马战士服,偶尔做一些旅游性的亮相表演。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作者提供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萧放]地域民众生活的时间表述——《荆楚岁时记》学术意义探赜
下一条: ·[张勃]从官方建构到民间传统:中和节的故事[1]
   相关链接
·[于玉蓉]神话想象与历史叙事的同质与互文·[包海青]神话原型到历史叙事:蒙古族感光型起源传说生成的思维模式探究
·[于晓雨]岱阴后石坞信仰空间中的代际传承及历史叙事·[林德山]历史叙事与景观生产:日照茶文化研究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毛巧晖]民间传说、革命记忆与历史叙事
·[李一如]口传史诗的历史叙事嬗变及史学价值 ·[汪荣祖]现代中国:“重新发明”还是“重新发现”?
·[杨倩如]史学理论视域下的“历史叙事”研究·[胡继华]在神话和科学之间追寻历史诗意
·[张勃]历史人物的传说化与传说人物的历史化·[朱浒]作为历史叙事的生活世界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