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会议通知:“日常生活及其超越——民俗学/民间文学的对象与伦理关切”学术研讨会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周凯模]民族音乐学特质:多重性思维方法
  作者:周凯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9 | 点击数:14421
 
A. Seeger的“Why Suya Sing”采用纪实手法,通过对仪式中的队列安排、歌词结构和歌唱方式等多种细节的描写,分析了苏雅人在空间方位、时间序列方面表现出的二元宇宙观。他还认为,实地考查是基于更大范围内社会、经济和政治背景中的一种“微妙的信息交换”(a delicate exchange of information),是一种“敏感的个性交感”(a subtle interaction of personalities)(A. Seeger 1987:20)特别在第七章作者在“歌曲的生理学”、“歌与个人”、“音乐与社会”、“歌唱的社会-政治背景”以及土地问题等实例分析(A. Seeger 1987:128-139)中抽取出“苏雅人歌唱为生存”的结论,这不能不说是多重性观察思维在实地考查实践中获得精彩理论成果的成功范例。
 
J.L. Witzleben在《Whose Ethnomusicology? Western Ethnomusicology and the Study of Asian Music》中,用专门的篇幅讨论了跨文化(crossing culture)、多文化的音乐知识(multicultural music knowledge),呼吁走向多文化融合的民族音乐学(toward a multicultural ethnomusicology)。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民族音乐学多重性特质的强化和推进。Witzleben在“局内、局外人”这类问题的思考上,也很具有民族音乐学多重性思维的代表性,他说:“实际上,所有的民族音乐学者都有局内与局外的因素。‘文化局内人’(cultural insider)之间也有不同的民族、语言、方言、住地或家乡。‘音乐局内人’(musical insider)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如:基本音乐知识、对特殊乐种的知识、演奏水平等。另外,各人的特征及背景都会影响他的局内性或局外性,如:性别、年龄、宗教、经济条件或者教育背景等,都是有关系的因素。”(Witzleben 1997:223)Witzleben对考查角色因背景的不同带来的思考,实际上提出了角色的多重性问题,这对考查角色的多重性理论建构:如局内人的多重性?局外人的多重性?这不同角色的多重性又对考查研究方法会产生什么影响?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综上所述,民族音乐学家们在建构他们的理论、叙述他们的研究发现时,大多具有多重性思维特点。笔者体会到,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民族音乐学的基本理论,领悟其思维方法,会得到很深的启发。例如:
 
民族音乐学有几对基本关系,一直覆盖着学科的实践及理论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局内人-局外人; 音乐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的音乐-文化中的音乐;主流音乐-非主流音乐;地域音乐-世界音乐,等等。笔者对这几对关系琢磨数年:学科到底想通过这种关系解释人类文化的什么?
 
当笔者换了多种角度最终从“多重性思维”角度去观照它们,终于豁然明朗:如果从这个角度来透视这些关系会发现,每一种关系实质上都代表着人类文化研究某个层面的深沉理论问题――
 
局内人-局外人的关系:文化角色的多重性
音乐学-人类学-历史学:文化模式的多重性
文化的音乐-文化中的音乐:文化本质的多重性
主流音乐-非主流音乐:社会权力的多重性
地域音乐-世界音乐:人文生态的多重性
 
文化角色文化模式文化本质社会权力人文生态”,正是一个从微观到宏观、多元叠置的大文化构架,在民族音乐学领域建构这个多层次的立体解释构架,恰恰是多重性思维在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上的重要体现和对应。
 
民族音乐学特质――多重性思维方法,在当代及其未来的音乐学领域越来越将凸现出它在研究意义上的重要价值。今天日益蓬勃兴起的本土化或全球化的传统音乐-通俗音乐研究(Manuel,1988; Watern,1990; Berliner,1994; Mitchell,1996; chade-Poulsen, 1999);世界音乐(Keil and Feld)和西方严肃音乐(Born,1995)研究;从学科间的传统联系到当代互动如文化研究(Lloyd,1993; Straw,1994)和表演研究(Schechner and Appel,1990; Schieffelin,1994);还有同类结构组合、重新诠释的展望和体验(Rice,1994; Blacking,1995)(Pegg 2001:368)以及“流行音乐研究”、“女性音乐研究”、“青年-儿童音乐研究”、“城市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媒体研究”、“音乐产业研究”等等纷繁复杂的所谓后现代、后殖民、后结构主义的研究,这些错综复杂、纵横交错的当代研究领域,充分说明了“多重性思维方法”对民族音乐学研究巨大的开拓性推动。因为,研究领域的复杂性是与方法的复合性相呼应互动的,而方法的复合性从根本上讲,则是因为思维方式的多重性所决定。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滇南听歌──周凯模的博客2008-10-19

上一条: ·[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下一条: ·[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相关链接
·[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
·[周永健]论黔中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质·[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
·[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李逸津]沃斯克列辛斯基论中国16-17世纪话本小说的民间文学特质
·[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袁剑]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现状及特质
·[魏李萍]古代印度《鹦鹉故事》在土耳其的翻译传播和本土化·[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
·[薛洁 侯梦莹]新疆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与特质探析·[姚紫薇]吴文化视野下白茆山歌的民俗文化特质
·[戈德斯坦 李明洁]美国应用民俗学的特质、方法与实践·[王天鹏]道教闾山派与客家祖先崇拜亦畲亦汉混融特质
·[杨树喆]漓湘文化圈视域下桂林民俗的文化特质·[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
·[吕书宝]《淮南万毕术》民俗信仰的文化解读·[杰夫·泰顿]音乐及其可持续性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学会理事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