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周凯模]民族音乐学特质:多重性思维方法
  作者:周凯模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9 | 点击数:14808
 
 
Merriam作为人类学出身的民族音乐学家,历来的思维理路都是多重性的(人类学学科强调的就是在大文化框架中研究文化的多元性、相对性)[4]Merriam众所周知的“音响、观念、行为”三分模式,将民族音乐学从看成是“研究文化中的音乐”(The study of music in the culture ’—Merriam1960,1964),到提出“研究作为文化的音乐”(The study of music as culture’—Merriam1973)进而到“音乐是文化”(Music is culture and what musicians do is society 1975,1977),[5]都是将音乐置于文化或视同文化,并在音响、观念、行为多重视角下进行的观照和研究。为达到次目标,Merriam为分析研究设计了音乐三分模式:(Rice 1987:470)
 
音乐概念(cognition
     
音乐音响(music sound)←音乐行为(behavior
 
Merriam模式,是人类学和音乐学结合的多重思维成果经典。Rice 的“Toward the Remodeling of Ethnomusicology ”对Merriam模式进行了重新阐释和发展,(Rice 1987:477)他发展的模式提供了四层意义:
 
 

Goal of Human Sciences人文科学的目的
Humankind人类
 
Goal of Musicology音乐学的目的
How People Make Music人类如何创造音乐
 
Formative Processes形成过程
Historical Construction历史结构
 
Social Maintenance社会维持
 
Individual Creation And Experience个人创造与经验
 
Analytical Procedures分析的程序
Musical Analysis音乐分析
 
Behavioral Analysis行为分析
 
Cognitive Analysis概念分析

 
Rice特别重视“形成过程”这个历时性层面,他认为其中的每个方面(即历史结构、社会维持、个人创造与经验)都应包括声音-概念-行为的三分内容。[6]Rice修改Merriam模式的核心意图、强调民族音乐学研究“音乐形成的过程”(formative processes in music)是为了回答:“人们如何创造音乐?或更为确切地说,人们如何历史地结构、社会地保持和个人地创造和体验音乐? (how do people make music or, in its more elaborate form, how do people historically construct, socially maintain and individually create and experience music? )(Rice 1987, 473 )历史观念的强调,使Rice模式与Merriam模式重合之后,其多重性特征更为突出:这是音乐学、人类学与历史学多重融合的结果。
 
Nettl在他的《The Study of Ethnomusicology: Twenty-nine Issues and Concepts》讨论到关于记谱的一些“Issues”的总结:
 
1. Prescriptive vs descriptive
2. outsider vs the culture’s own understanding
3. humans vs machines(Nettl1983:67)
 
Nettl谈到记谱的规约性与描述性特征,所涉及的局外人与局内人对当地文化的不同理解,以及音响的人性化和机械化的相对性把握等等,仅就民族音乐学记谱方法的多元层次或相对性的观念来说,就体现出这是一种多重性思维的理性结果。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滇南听歌──周凯模的博客2008-10-19

上一条: ·[郭于华/孙立平]诉苦:一种农民国家观念形成的中介机制
下一条: ·[周晓虹]当代中国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相关链接
·[吴玟瑾]乾隆下江南口头传说中的唬弄特质·[祝秀丽]浅析当代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赵甜佃]动画《鹅鹅鹅》的诗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张丽]“合欢枝”:竹枝词生成、演进、流布中的两体文学特质
·[沈德康]论瑶族神话的分类体系、情节模式与思想特质·[周永健]论黔中汉族民间信仰文化的特质
·[王奕祯]论万圣节及其戏演的形态与狂欢化特质·[董秀团]白族民间文学的多元混融特质及对边疆民族文学发展的启示
·[李逸津]沃斯克列辛斯基论中国16-17世纪话本小说的民间文学特质·[柯玲]浅谈上海绒绣艺术的“海派”特质
·[袁剑]中亚地区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现状及特质·[魏李萍]古代印度《鹦鹉故事》在土耳其的翻译传播和本土化
·[王宪昭]论蒙古族神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质·[薛洁 侯梦莹]新疆兵团军垦民间文学成因与特质探析
·[姚紫薇]吴文化视野下白茆山歌的民俗文化特质·[戈德斯坦 李明洁]美国应用民俗学的特质、方法与实践
·[王天鹏]道教闾山派与客家祖先崇拜亦畲亦汉混融特质·[杨树喆]漓湘文化圈视域下桂林民俗的文化特质
·[钟俊昆]客家山歌与彝族诗歌的特质比较·[吕书宝]《淮南万毕术》民俗信仰的文化解读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