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平行学科

首页民俗学文库平行学科

[张丰乾]“听”的哲学(修订版)
  作者:张丰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8 | 点击数:21933
 
三、圣智五义
 
1.圣:听的能力;智,判断的能力。
 
郭沫若《卜辞通纂考释畋游》:“古听、声、在乃一字。其字即作和,从口耳会意。言口有所言,耳得之而为声,其得声动作则为听。至、声、听均后起之字也。圣从耻,壬声,仅于取之初文符以声符而已。”《说文解字》:“圣,通也,从耳。”段玉裁注:“圣从耳者,谓其耳顺。《风欲通曰》:‘圣者,声也。言闻声以知情。'”按声圣字古相假借。所谓“圣从耳者”,应该如郭沫若所言,“古听、圣、声乃一字。”其字作取,从口耳会意,段注所引《风俗通》之言,正是以“声”解“圣”。
 
传世本《老子》中的“圣”,在帛甲本中多写作“声”,在帛乙本中多写作“取”,而在传世本中作“声”的地方,在郭店竹简本中又写作“圣”,如“大音希圣”“音圣之相和也”。和帛书《老子》一起出土的马王堆《五行》篇却和郭店竹简《五行》一样,以“圣”代“声”。帛书《五行》:“(聪)者,圣之臧(藏)于耳者也,犹孔子之闻轻者之敷(击)而得夏之卢也。”竹简《五行》:“金圣,善也;玉音,圣也”“金圣而玉晨(振)之。”
 
郭店竹简中应作“听”的地方,亦写作“圣”:
 
视之不足见,圣之不足[]——《老子》丙组
 
容,目也。圣,耳也。——《语丛一》
 
可见,《说文解字》段注“谓其耳顺”暗引孔“圣人”“六十耳顺”之言,偏离了“圣”的本义,而帛乙本《老子》中“圣”写作“取”更说明“圣”和“声”“听”皆有内在的同源关系,可证郭说之确。
 
关于智,《说文解字》曰:“识词也。”段玉裁注认为常省作“知”,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解释“知”说“如矢之速也。”我们可以说,智,就是知(判断)的能力——对事物的判断不仅迅速(能把握“无形”、“无声”、“未萌”、“人所未见”、“人所未稳”的现象、苗头、玄机)而且准确(不准确叫做“惑”或者“愚”)。在新近出土的文献中,知和智也往往是通用的,为了讨论的方便,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我们把作为智慧之意的名词写为“智”,把作为认识或判断之意的动词写为“知”。
 
2.圣:闻而知之;智,见而知之。
 
在郭店竹简《五行》、马王堆帛书《五行》,八角廊简《文子》等出土文献,以及《大戴礼记》、《新书》等传世典籍中,都以“闻而知之”来解释“圣”,义“见而知之”来解释“智”。所以,“圣”之为“圣”不仅在于“闻”或“听”,更在于“知”或“智”。因为大多数的人对周围的事物都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在简帛《五行》中,智的属性和表现“明”、“见贤人”、“玉色”等都是“看”的内容,而圣的属性和表现“聪”、“闻君子之道”、“玉音”等都是“听”的对象:
 
智之思也长,长则得,得则不忘,不忘则明,明则见贤人,见贤人则玉色,玉色则形,形则智。
 
圣之思也轻,轻则形,形则不忘,不忘则聪,聪则闻君子道,闻君子道则王言(玉音),王言(玉音)则形,形则圣。
 
《论语·述而》:“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孔子强调“知”是“作”的前提,并重视对见闻的选择和判断。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闻而知之”和“见而知之”的区别,这种区别,在孔子那里就隐约出现了,“多见而识之”是次一等的“知”。《五行》等篇显然是发挥了孔子的这些思想。
 
简单地说,“见而知之”是所谓的“感性认识”,“闻而知之”是所谓的“理性认识”;或者说“闻而知之”是“在场”的经验证明,而“闻而知之”是“不在场”的逻辑判断,“见而知之”需要借助于一定的材料,而“闻而知之”则依靠认识主体自身的智慧,所以叫做“圣”,这也就是为什么“听道”更加被重视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就是“道”和“言说”之间的关系,“圣人”弘道一方面要“身体力行”,契而不舍,另一方面要“著书立说”,“喋喋不休”;我们在看到圣贤之书的时候,实际上是在“听”他“说”道,而不是“看”他“行”道;我们在研究他的思想的时候,实际上是和他们对话,而不是看他们身高多少、腰围几何。郭店竹简中有可以题为《说之道》的一组竹简,对于“道”的训释就是从说的角度:
 
凡说之道,急者为首。既得其急,言必有以及之。
 
言以始,情以久。非言不雠,非德无复。言而苟,墙有耳。往言伤人,来言伤己。言之善,足以终世,三世之富,不足以出亡。
 
文中“急者为首”、“言以始”的说法显然是以道在字形上从“首”为根据的。这样一来,“道”和“听”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8 |

  文章来源:国学网·学灯 2008年第3期

上一条: ·[尚杰]时间概念的历史与被叙述的时间
下一条: ·[郭于华]重读农民学经典论题
   相关链接
·巴莫曲布嫫:加快构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数据中心·[刘丽丽 陈刚]纸上看花与乡野听歌
·[施爱东]民间文学的学“术”问题·[施爱东]民间文学学科建设与共同体意识
·民俗学译本:让世界了解哲学社科中的中国·[施爱东]讲故事的民俗学:非常事件的正常解析
·[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王心怡]交流实践及其文本再生产:以粉丝群体中的个体履职与秩序建构为例
·[施爱东]中国民俗学的学派、流派与门派·[王杰文]民俗研究的哲学根基
·[康丽]实践困境、国际经验与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行动哲学·[江帆]满族民间叙事中的生态思维与哲学意蕴
·[郭恒]《山海经》在海外的神话学研究·聆听百年前的“中国记忆”——“中国早期音声档案的数字化建档与共享”圆桌会议综述
·元宵节将至,听习近平讲传统美德·[刘奕伶]民俗的批判与批判民俗学——葛兰西论民俗
·[李牧]被遗忘的声音:关于听觉民俗、听觉遗产研究的构想·[贾云鹏] 少数民族诗歌翻译的哲学思维
·[刘智杰]试从费希特的“自我”哲学解析其风俗思想·[刘奕伶]葛兰西论民俗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