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董晓萍]民族觉醒与现代化──西方民俗学30年回眸
  作者:董晓萍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4-09-18 | 点击数:19139
 
二、“民众”的与“遗留物”的
 
二战之前,民俗学家在参与创建民族国家的同时,还在创造着一个想象,即民众都是一模一样的老百姓,新的民族将由他们组成。这个逻辑,实际上是把新社会的成员划分了层次。德国的浪漫主义者就认为,享有共同利益、共同行为和共同思想信仰的民众处于社会的底层,凡是有关民众文化的回忆资料,都要到社会的底层去收集。
在英国,这一事实表现得更加明显。英国民俗学的起源本来就与考古学有关。民俗资料的收集和民俗研究工作的起步,也都是从下层阶级开始的。“民俗”一词,因此总是与知识分子的进化论世界观相粘连。老一代英国学者很容易就把“民俗”与“原始的”、“非理性的”和“愚昧的”等事物联系在一起。这个传统要追溯到泰勒,自从他在1871年出版了《原始文化》一书后,他的在下层人中间保存“遗留物”的思想便广泛传播开来,所直接产生的结果有两个:一是加紧了对英国殖民地下层文化的收集,二是加强了民俗学者本身到下层阶级中间收集文化资料的观念。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大多数国家的民俗学者还在泰勒的这一思想指导下工作,他们还特别注意到欧洲各国边境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去搜集整理民族民俗资料,认为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纯民俗。
二战以后,这种倾向有了变化。主要是6070年代以后,欧美各国兴起了反殖民化、反大国霸权和新技术革命的三大浪潮,它改变了人们的知识结构,使包括民俗在内的社会文化形态出现了极为复杂的结构方式。这也提升了民俗学者的研究思维。
这一时期,民俗学和人类学两个学科,还从对方的发展中相互获益;民俗学借鉴人类学,使自己学习人类学的局外人的眼光去认识本土文化;人类学借鉴民俗学,则使自己可以学习民俗学的局内人眼光去认识异文化。同时,两者出于各自的学术传统等方面的不同,还都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人类学研究异文化,它的学术目光,至多从局外人的冷眼变为局内人的热眼,但不会卷入异文化。民俗学研究本土文化,而且满腔热忱地投入本土文化,这就使民俗学的发展,必然地与本民族国家的现代社会进程纠结在一起。
一些民俗学者的观点是,在现代社会的政治舞台和生活角落里都可以看到民俗。他们认为在学者的眼里,民俗总是为数不多的类型,好象是历史的“遗留物”。但在民众的眼里,这些“活着的”民俗因为与他们的现代生活密切相关,却可能被看成是最“现代的”事象。那么,作为民俗学者,究竟是应该固守学者的观点,还是应该在民众的观点面前让步呢?他们的结论是,民俗学既然是关于民众观念的科学,就应该从民众的眼光看世界,因此,现代民俗学者决不能再走老一代学者所主观想象出来的进化论的老路。对于“民俗”是什么的问题,学者需要知道它是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不断变化的历史而不断地变化的。在这个问题上,关键之处还在于,学者如何去面对现代社会,把握历史潮流,进而规划自己的研究课题。在这方面,他们提出的课题有些让人耳目一新,并且他们认为,民俗学者只要遵循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样从中能够找到“纯民俗”,比如,这类课题有:核武器与现代民俗;高科技与现代民俗;生物圈与现代民俗;打工潮与现代民俗;桑拿浴与现代民俗;国际合作工程项目与现代民俗;农、牧业集团之间的产品互惠原则与现代民俗;民族国家的边界问题与现代民俗,等等(H. Bausinger, 1995; R. Mathisen Stein. 1995)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李跃忠]略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下一条: ·[阎云翔]欧美民俗学略说
   相关链接
·[张静]西方民俗学与谣言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