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学术史反思

首页民俗学专题学术史反思

[李跃忠]略论20世纪以来的中国影戏民俗研究
  作者:李跃忠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7 | 点击数:13880
 

    中国影戏是一种古老而优秀的民间艺术,或许由于它的不登大雅之堂,长期以来传统文人鲜有留意此道者。宋金时期,虽有些少数文人在一些笔记中对影戏有些记载,但文辞极为简约。元明的数百年间情况也基本如此,入清后尤其在清代后期,这种状况有所好转,一些志书、笔记开始关注这种艺术形式了,但仍嫌简略。至于以科学的态度来认真研究它的人就几乎没有了。这种情况,一直到二十世纪才发生变化。在二十世纪初期,随着西方人文学科学术思想、学术理念,尤其是民俗学等的输入,开始有人对影戏进行研究了。
    本文对近百年来影戏研究中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影戏和民俗关系的研究作了一些粗浅的考察,以为中国影戏的研究虽是在民俗学的影响下开展起来的,但在其起始之初,人们对影戏民俗,以及二者的关系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进入新世纪以后,学者对影戏民俗的研究才渐渐多起来。

 
一、二十世纪前期的影戏与民俗研究
 
清末民国初期,特殊的历史环境,使得许多爱国青年走出国门,去西方、日本等地寻求强国富国之路。他们走出国门不仅学习其“船坚炮利”的工业技术,也带来了许多西方的人文社科思想,期以开启民智。民俗学便是其中之一。随着民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影戏也渐渐被纳入了人们的视野。
 
近代以来,最早论及影戏的是王国维。1912年,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的第三章“宋之小说杂戏”中论道:“傀儡戏之外,似戏剧而非真戏剧者,尚有影戏。此则自宋有之。……然则影戏之为物,专以演故事为事,与傀儡同。此亦有助于戏剧之进步者也。”小说、傀儡、影戏“皆以演故事为主。小说但以口演,傀儡、影戏则为其形象矣,然而非以人演也。”王氏关于影戏的论述虽只寥寥数语,但在影戏研究方面却有巨大贡献:通过文献引证,对影戏的历史进行了溯源;指出了影戏、傀儡戏等对“真戏剧”发展的积极影响;论及了影戏“似戏剧而非真戏剧者”、“非以人演也”等艺术特性。王氏之论对后世的影戏研究无疑有一定的开启意义。但王氏并非专门有意研究影戏,因此他并不是影戏研究的始作俑者。
 
笔者以为我国最早对影戏进行学术研究的,当首推影戏艺人李脱尘。李是河北省玉田县人,生卒年月无考,大约生活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中期。他十岁左右随父进京,而后从师于二叔学习影戏艺术。李不仅精于影戏艺术,而且致力于影戏研究。宣统二年(1910),李专程到迁安县泗河桥镇北关家庄拜访“影戏先辈”安心齐。安为李的精神所感动,赠给了他一本自己编写的《影戏小史》一书。李得到书后潜心研读,并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充实和校正,定名为《滦州影戏小史》。〔1〕李氏1934年在《滦州影戏小史》自序中称:“研究影剧四十余年,遨游数省,考察中国各地影剧。以见闻所得笔录如此。并搜罗各地影剧材料以广见闻。”〔2〕据之,李脱尘在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之交,就开始关注影戏了,可惜李氏之书已经散佚不可得,甚是遗憾。不过稍后研究影戏的佟晶心、顾颉刚二人,在各自的著作里都提到了李氏的这本书,而且还采用了他的不少观点。其中佟晶心的《中国影戏考》大段保留有《滦州影戏小史》的文字,为了解李氏的学术观点提供了重要资料。
 
1919年,佟晶心在《新旧戏曲之研究》(上海:文华书局1927年第2版)一书中,辟专章论述“中国影剧”。这是中国影戏研究史上,第一次由有着深厚学术素养的知识分子,对其进行科学的研究。
 
中国的影戏研究,虽然是在西方人文思潮,尤其又是民俗学学科影响下展开的,但开始时学者们并没有自觉地将影戏放在一个“世俗的世界”里来进行动态考察,更多的只是静态地关注“戏”的本身。这可以佟晶心1934年发表的《中国影戏考》一文为代表,文中佟氏从“什么是影戏”、“中国文献中的记载”、“影戏的戏台”、“影戏人的制作”、“影戏脚本的研究”、“影戏的腔调”等十六个方面,对中国影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另外,顾颉刚的《滦州影戏》和《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汤际亨《中国地方剧研究之一:滦州影戏》等文都是如此。这一时期,影戏研究者的目光主要是投向京畿地区内的滦州影戏,而研究滦州影戏的一系列文章,也几乎都是从文献去考证它的历史源流,或以田野调查所得,从剧本、戏班、戏台、影人等角度介绍滦州影戏,但都没有提及滦州影戏的演出及其它习俗。
 
这一时期对影戏与宝卷关系的讨论,其目的虽然是为了探讨影戏的起源问题,但事实上却涉及了影戏与民俗的关系。1937年《歌谣》第2卷和第3卷连续刊出5篇文章讨论影戏的起源及其与宝卷的关系,吴晓铃、佟晶心、叶德均相继发文进行“商榷”。这场讨论是由佟晶心的《探论“宝卷”在俗文学上的地位》所引发的。佟氏在文中提出:“影戏在宋朝所使用的剧本便是当时的话本,但近代的便用宝卷”,“影戏的剧本组织,和故事的结构很有宝卷的意味,但已采用对话的形式。”针对佟氏的论断,吴晓铃在《关于“影戏”与“宝卷”及“滦州影戏”的名称》中进行了质疑,认为“影戏的剧本在宋朝并不是用话本,近代用的也不见得就是宝卷。理由很简单,因为影戏著重在表演,其文词是代言体,而话本和宝卷著重在演说,其文词则是叙述体,二者在运用方面迥乎不同”。随后佟晶心又予以回应。这场讨论虽然涉及了影戏和宗教信仰民俗的关系,但其讨论仅限于二者的渊源考辨,并没有再做其它深入的思考。
 
1949年以前的诸多论文中,值得注意的是孙作云的《中国影戏源流》和孙楷第的《近代戏曲源出宋代傀儡戏影戏考》二文。前者完成于1938年,作者对影戏与傀儡戏、讲史、昆曲、变文宝卷之关系的论述都是一些很重要的话题,尤其是他对“影戏人的迷信”的纪录,就已经是比较自觉的研究、纪录与影戏相关的民俗了。后者完成于1940年,文中作者考证了影戏与隋唐时期变文、俗讲的关系,虽非自觉的对影戏与民俗之关系进行探讨,但在客观上却揭示了影戏与佛教文化的密切关系。
 
在抗日根据地、解放区等地,则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人们把与影戏生存密切相关的许多“世俗活动”都视作迷信,人们谈的更多是影戏剧目内容的人民性、阶级性等问题,是影戏的利用、改革与创新问题。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民俗学博客·李跃忠的个人空间2008-10-12 20:07:57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岩本通弥]以“民俗”为研究对象即为民俗学吗?
下一条: ·[董晓萍]民族觉醒与现代化──西方民俗学30年回眸
   相关链接
·[徐嘉抚]辽西皮影戏伴奏音乐的文化解读·[王艳 罗钰洁]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短视频平台的活态传承与破圈传播
·[毛巧晖]多元喧嚣与20世纪80年代民间文学的转向·[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邱婧]20世纪50年代西南少数民族民间文学作品的改编与重构·[梁珊珊]搜集整理与文艺创作的融合:对20世纪80年代《徐文长的故事》文集的考察
·[卫才华 叶蕾]20世纪太行山曲艺宣传队的组织管理与文艺实践·[袁瑾]20世纪50年代以来农村文化政策的演变
·[杨志伟]新媒体在罗山皮影戏保护和传承中的作用·[杨镕]国家级非遗环县道情皮影戏的田野调查报告及反思
·[马娇娇]皮影戏民俗文化的嬗变及对乡村社会资本的影响·[毛巧晖]承续与超越: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神话研究
·[马娇娇]执守与嬗变:当代关中地区皮影戏民俗文化研究·[王璟 李宗刚]20世纪二三十年代民间文学类课程设置探析
·[中村贵]面向“人”及其日常生活的学问·“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在嘉兴召开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开幕在即·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入选名单
·[王笛]茶馆、日常生活与社会交往:对20世纪后期成都茶馆业的实地观察 ·“风俗画的20世纪”2020嘉兴端午全国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