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书评价
《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可以分为三部:第一部(1-3章)论口语文化里的思想及其言语表达。第二部(4-6章)论书面文化里的思想及其表达以及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关系,第三部(7章)把作者的口语文化-书面两极性理论应用于文学批评,这一章审视和批评的现当代十来种西方文艺思潮是:浪漫主义、新批评、形式主义、马克思主义,读者反应,文本主义,叙事学,人类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和互文性。
沃尔特·翁的《口语文化》创新良多,主要有以下三点:(1)口头传统和口语文化的九大特征;(2)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两极性和反差;(3)原生口语文化和次生口语文化的概念。
口头传统和口语文化的九大特征是:
1)累积性的而不是附属性的。口语社会里的人往往将输入的信息条目相加,而不是把它们组织成金字塔型的等级结构,酷似儿童讲故事的倾向:“然后……然后……然后……”,只罗列而不加解释。相反,读写社会里的人往往把上下位关系引进话语。
2)聚合的而不是分析的。口语文化用大量固化的套语把重要的信息聚合在一起,比如“美丽的公主”、“勇敢的武士”、“油滑的威利·克林顿”之类的陈词,“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之类的格言警语。
3)冗余的或“丰裕”的。吟诵、交谈、讲故事的时候,口语文化里的人不得不经常重复,以便澄清自己的意识,以帮助听话人理解和记忆。
4)保守的或传统的。重复的故事和格言警语、反复的吟诵和宗教仪式赋予历史和传统巨大的力量。
5)贴近人生世界的。在口语社会里,技能和传统的传承无文字依傍,只能靠师徒相授,只能靠演示-口授的办法传承。
6)带有对抗色彩的。部落的决策面对面进行,意见分歧常常导致口舌之战和智谋之战,这是口语社会里生活的核心内容。恶语伤人的表现有戏弄、嘲讽、取笑、叫阵、骂娘等等。和恶语伤人相对的是慷慨的赞扬,赞扬也是一种变调的竞赛和对抗。
7)移情的和参与式的,而不是与认识对象疏离的。听众参与时的反应不是个人的参与,而是集体的、趋同的参与。这种召唤-回应模式形成固有的仪式:浅唱低吟、高歌唱和、呐喊助威、鼓掌欢呼,人们常常全身心地参与集体的交流活动。
8)衡稳状态的。口语社会的语汇和意义比较稳定,借以保障社群的平衡或稳定。因为没有词典固化语词的定义,没有书本温习历史,口头用语就必须要随时调整以适应变化中的世界,但用语的调整多半是小小的微调。
9)情景式的而不是抽象的。口语社会里的交流在很大程度上就取决于情景。人们一般不会用抽象的词汇和概念,而是用具体的物体名称。比如,人们一般不会用“圆形”、“方形”等抽象的词汇来表示形状,而是具象的物体物体来给形状命名:“盘子”、“门”。
在人类学、神话学、史诗学、古典学、媒介理论家等学术圈子里,人们对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反差的兴趣正在与日俱增。在媒介环境学派的圈子里,最著名的学者哈罗德·伊尼斯、马歇尔·麦克卢汉、埃里克·哈弗洛克、尼尔·波斯曼、沃尔特·翁、保罗·莱文森无不在这个领域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虽然他们的研究重点略有不同,但他们的典型主张是一样的:前文字的口语文化在特定的意识框架里运作,书面文化的到来使古人的思维方式发生重大的变革,电子时代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口语文化以新的形态得到复活。翁呼应“帕里-洛德理论”,认为口语文化的复杂性和抽象性必然比较少的,吟唱诗人不可能记录和记住复杂和抽象的东西,只能够依靠大量的套语、程式和预制构件来“编织”巨型的史诗。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传播学论坛:2008-07-08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