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拟录取学员名单公告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口头传统

首页民俗学专题口头传统

[何道宽]破解史诗和口头传统之谜
——《口语文化与书面文化》评析
  作者:何道宽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4 | 点击数:17851
 

 

2003101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2届大会通过了《保护无形文化遗产公约》,保护的范围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礼仪、节日庆典、民间知识、手工技艺等一切无形文化遗产,这为无形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存,为弘扬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坚强的法律保障。
 
 
一、千古之谜
 
保护的前提是重视,理解的前提是研究。即以史诗为例,有多少遗存正待我们去搜集、整理、记录、研究啊!
 
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荷马与荷马史诗;一百多年来,卓有成效的研究者提出并试图回答“荷马问题”:荷马是一个人还是若干人?如果有一位名叫荷马的行吟诗人,他是不是盲人?他如何能够创作、记住并吟诵数以万行计的《荷马史诗》?
 
荷马生活的时代在公元前98世纪,那时还没有希腊字母表,也就是没有《荷马史诗》的书面文本。荷马去世后两三百年,即公元前前700年~650年,《荷马史诗》才被写定并以书面形式流传后世。
 
荷马那时的行吟诗人没有文字依傍,其中有些还是像他那样的盲人;他们是什么天才,居然能够“编织”数万行的巨型史诗?即使编织出来了,他们又怎么可能记住这么长的史诗,怎么能够几天几夜一口气唱完?既然不是“文人”,他们又如何“编织”出韵律整齐、生动感人、语言优美的史诗?他们依靠天然的诗才还是依靠“死记硬背”?他们吟唱时是否“神灵附体”或“神经错乱”?《荷马史诗》被写定后就已“死亡”,不再有人传唱,这是好事还是坏事?亦或是好坏皆有?
 
这是千百年间难以求解的问题。但近百年来,峰回路转,《荷马史诗》的谜底逐渐揭开。
 
 
二、揭开谜底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是古人类文化的巅峰之一,也是全人类的重要遗产之一。
 
我国的史诗极为丰富,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史诗仍然活跃在今人的口头传统之中,许多活着的吟诵诗人仍然能够演唱这些史诗。
 
当今世界活跃的史诗当然不限于中国,亚非拉美许多国家均有这样的史诗传唱,但没有与中国的三大史诗匹敌者。
 
这三大史诗是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藏族的《格萨尔王传》,均为世界上最长的史诗。《江格尔》长达10万行,玛纳斯20余万行,《格萨尔王传》100多万诗行。以长度而言,《格萨尔王传》超过了世界五大著名史诗(巴比伦史诗《吉尔加美什》、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的总和。
 
近百年来,通过中国学者和外国学者的不懈努力,中国的三大史诗也逐渐掀起神秘的面纱。
 
古今各地的史诗演唱人多半是文盲,如今活跃在我国几个少数民族里的史诗吟唱人多半也是文盲,但他们又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圣人”。《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王传》的演唱者分别称为“玛纳斯奇”、“江格尔奇”和“仲堪”。他们能够如痴如醉地演唱几天几夜,民族的源流、神话、传说活跃在他们的口头上,民族的身份认同体现在他们身上。他们学习、记忆、“编织”、表演、传授史诗的实践,反过来证实了学者们破译的史诗密码。
 
美国学者沃尔特·翁(Walter Ong, 1912-2003)的《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语词的技术化》彻底破解了《荷马史诗》和口语文化的千古之谜。
 
首先它梳理、归纳了一百多年来史诗学者的研究成果,同时又创造性地提出口语文化和书面文化的两极性理论(polarities of orality and literacy)以及原生口语文化(primary orality)和次生口语文化(secondary orality)的两种概念,从而细化了人类文化从口语文化、手稿文化、印刷文化到电子文化的文化史分期,研究了口头文化和书面文化在各个时代的此消彼涨,为我们研究和保护当代活着的史诗、口语文化和无形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学者应该认真学习和研究的一本经典著作。
 
以下分几节阐释和发挥沃尔特·翁及其《口头文化和书面文化》的成就。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文章来源:传播学论坛:2008-07-08
【本文责编:思玮】

上一条: ·[杰克·古迪]口头传统中的记忆
下一条: ·[沙马打各]论口传文学书面化过程中文化要素的遗失
   相关链接
·人物访谈 ‖ 这位老师有点“潮”——朝戈金·书讯 ‖《21世纪的歌手和故事》文集出版
·三大史诗上春晚:后台故事·在口头文学中感受故事的语词如何流淌
·[陆慧玲]回到故事讲述传统:民间传说类非遗项目的确认与界定·[赵晨之]走出“中国有无史诗”的提问方式
·[央吉卓玛]格萨尔史诗传统的在地保护实践与社区内生动力·[王威]口头传统演述在新媒体中的互动实践
·[田小旭]数字时代的口头传统:以喀左故事家高延云的“纺线车”故事为例·[宋赫]程式传统:曲艺艺术的审美特征
·[孟琳峰]“线上世界”的神话解说实践·[李银菊]史诗《玛纳斯》所见“丝绸之路”路线
·[鞠熙]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口头传统类资源普查报告·[高健]20世纪上半叶中国南方史诗研究述评
·[朝戈金]口头传统对于人类文明赓续的意义·[高荷红]何为“满—通古斯语族史诗”?
·民间叙事研究经典系列讲座 | 朝戈金教授讲授“口头传统与口头诗学”·[杨杰宏]“采风”传统与民歌研究的问题检讨
·[冯文开]史诗:诗性的历史叙事及其认同功能·[杨杰宏]被表述的民歌:民歌何以被误解?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