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4 | 点击数:20801
 

杨成志在其西南考察活动中,不仅是一个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位参与者,他说:我在六城坝的生活,有两种可资述的:第一我以调查员的资格做了双重代理县佐12天,任内没有发生抢劫案,可见凉山人信任我的一种成绩。第二因罗罗掳杀汉人的灾祸颇烈,七家孟县长极力主张用兵攻打凉山,我尽力劝止,消了无穷的大患。”[70]

辛树帜与杨成志的学术身份都比较特殊。辛既不是民俗学家又不是人类学家,杨则既是民俗学家又是人类学家,一个站在局外,一个站在局内,他们通过对采风问俗式搜集工作的强烈质疑,颠覆了原有的浪漫主义田园想象,同时,通过自己对于田野工作的学习、思考、实验,以及冒着生命危险的亲历考察,为中国早期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提供了一种具有示范作用的工作模式。这些模式,直到8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Shi Ai-dong]The Field Works and the Explorations in Methodology of the Early Folklorists

 

Abstract: The field work as a kind of research method has been the humanities phenomenon since the near modern period. This paper will try to trace back the folklorist' field works and their explorations in methodology, as  well as the puzzle, the bitter experiences,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so 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we will explore that how does one emerging academic method become the essential research method of a discipline by way of the interesting practice of “field work consciousness –pursuing quantity --seeking standard”.

 

Key words: Folklore, Academic History, Field Work, Methodology

 

 

[1] 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N],北京大学日刊,191821日。

[2] 常惠:一年的回顾[N],歌谣周年纪念增刊,19231217日。

[3] 张四维给常惠的信[N],歌谣,第5号,192317日。

[4] 常惠与伊凤阁的讨论[N],歌谣,第26号,1923930日。

[5] 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N],歌谣,第2号,19221224日。

[6] 何植三:搜集歌谣的困难[N],歌谣,第29号,19231021日。

[7] 黄朴:歌谣谈[N],歌谣,第33号,19231118日。

[8] 黄朴:歌谣谈[N],歌谣,第33号,19231118日。

[9] 何植三:搜集歌谣的困难[N],歌谣,第29号,19231021

[10] 白启明:采集歌谣的一个经济方法[N],歌谣,第34号,19231125日。

[11] 崔盈科:山西河东一带之歌谣集自序[J],民俗周刊, 1930,(110)。

[12] 陈锡襄:一部民俗学著作的介绍[J],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以下简称《语史所周刊》), 1928,(1112期合刊)。

[13] 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N],歌谣,第6号,1923121日。

[14] 顾颉刚:,吴歌甲集·自序[M],北京: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1926

[15] 顾颉刚:我和歌谣[J],民间文学,1962,(6)。

[16]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7] 不计风俗调查会收回的风俗调查表。

[18] 张清水:民间文艺掇拾[J],民俗周刊,1928,(40)。

[19] 顾颉刚:妙峰山琐记序[J],民俗周刊,1929,(6970期合刊)。

[20] 顾颉刚:游妙峰山杂记[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1] 庄严:妙峰山进香日记[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2] 顾颉刚:妙峰山的香会[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3] 江绍原:北大风俗调查会《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4] 谢云声:厦门醉仙岩仙诞的调查[A],民俗周刊,1929,(6162期合刊)。

[25] 江绍原:北大风俗调查会《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6] 董晓萍:文本式田野作业中的学者观念[A],中国民俗学年刊[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7] 何思敬:读妙峰山进香专号[J],民俗周刊,1928,(4)。

[28] 钟敬文:纪念两位早死的民俗学致力者[J],民俗周刊,1928,(6)。

[29] 辛树帜1928530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8,(3536期合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

[30] 顾颉刚:跋语[J],语史所周刊,1928,(4647期合刊瑶山调查专号)。

[31] 容肇祖:旧历新年专号引言[J],民俗周刊,1929,(535455期合刊)。

[32] 容肇祖:旧历新年专号引言[J],民俗周刊,1929,(535455期合刊)。

[33] 魏应麒:福州的清明[J],民俗周刊,1929,(60)。

[34] 刘万章:海丰清明[J],民俗周刊,1929,(60)。

[35] 容肇祖:告读者[J],民俗周刊,1929,(7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施爱东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杨]文化背景·方言与其它
下一条: ·[刁统菊/李然]庙会、传说与历史
   相关链接
·[朱梁灏]家乡民俗学视角下“同乡同业”现象考察·[郑涛]简述东亚民俗学发展史
·[赵李娜]自发写作与自觉反思:当代家庭民俗志书写者的“反身性”探究·[赵家萱 孟令法]非遗热:民俗学科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杨馨颖]经济民俗学视域下江苏董永传说丝织文化历史演化研究·[吴南]从“非遗”周公庙会实践探讨道德在民俗学知识建构中的意义
·[王兴尧]非遗在社区:学术史要略与中国方案·[王婧依]由安井真奈美的生育研究观现代生育民俗学构建
·[谭肖雄]地域、表征、破厄:后传承时代新南方民俗的“守旧立新 ”·[邵雅琪]黄石的女性民俗研究:社会制度的性别批判
·[尚咿彤]“民间自有序”:民间老物件的都市创造力·[毛巧晖]跨越1949:民间文学的重建及其学术史意义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路童越]新疆杂话的生活性特征研究
·[陆薇薇]日本民俗学环境研究的路径与方法·[龙晓添]流动的生活·具体的人:中国民俗学研究对象探蹟
·[刘思诚]未完成:鲁迅朝向田野的三个维度·[林诗瑶]空间与地方
·[李正宇]韦大列对中国民俗学发轫的贡献及其意大利学术渊源·[李向振]现代民俗学日常生活转向与实践民俗学的探索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