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振兴与物质民俗研究学术工作坊招生启事   ·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在中山大学开幕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2024年年会开幕词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田野研究

首页民俗学专题田野研究

[施爱东]早期民俗学者的田野考察及其方法探索
  作者:施爱东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14 | 点击数:23073
 

杨成志在其西南考察活动中,不仅是一个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位参与者,他说:我在六城坝的生活,有两种可资述的:第一我以调查员的资格做了双重代理县佐12天,任内没有发生抢劫案,可见凉山人信任我的一种成绩。第二因罗罗掳杀汉人的灾祸颇烈,七家孟县长极力主张用兵攻打凉山,我尽力劝止,消了无穷的大患。”[70]

辛树帜与杨成志的学术身份都比较特殊。辛既不是民俗学家又不是人类学家,杨则既是民俗学家又是人类学家,一个站在局外,一个站在局内,他们通过对采风问俗式搜集工作的强烈质疑,颠覆了原有的浪漫主义田园想象,同时,通过自己对于田野工作的学习、思考、实验,以及冒着生命危险的亲历考察,为中国早期的民俗学田野考察提供了一种具有示范作用的工作模式。这些模式,直到8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Shi Ai-dong]The Field Works and the Explorations in Methodology of the Early Folklorists

 

Abstract: The field work as a kind of research method has been the humanities phenomenon since the near modern period. This paper will try to trace back the folklorist' field works and their explorations in methodology, as  well as the puzzle, the bitter experiences, the success and failure and so on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nd we will explore that how does one emerging academic method become the essential research method of a discipline by way of the interesting practice of “field work consciousness –pursuing quantity --seeking standard”.

 

Key words: Folklore, Academic History, Field Work, Methodology

 

 

[1] 北京大学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N],北京大学日刊,191821日。

[2] 常惠:一年的回顾[N],歌谣周年纪念增刊,19231217日。

[3] 张四维给常惠的信[N],歌谣,第5号,192317日。

[4] 常惠与伊凤阁的讨论[N],歌谣,第26号,1923930日。

[5] 常惠:我们为什么要研究歌谣[N],歌谣,第2号,19221224日。

[6] 何植三:搜集歌谣的困难[N],歌谣,第29号,19231021日。

[7] 黄朴:歌谣谈[N],歌谣,第33号,19231118日。

[8] 黄朴:歌谣谈[N],歌谣,第33号,19231118日。

[9] 何植三:搜集歌谣的困难[N],歌谣,第29号,19231021

[10] 白启明:采集歌谣的一个经济方法[N],歌谣,第34号,19231125日。

[11] 崔盈科:山西河东一带之歌谣集自序[J],民俗周刊, 1930,(110)。

[12] 陈锡襄:一部民俗学著作的介绍[J],国立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以下简称《语史所周刊》), 1928,(1112期合刊)。

[13] 周作人:中国民歌的价值[N],歌谣,第6号,1923121日。

[14] 顾颉刚:,吴歌甲集·自序[M],北京: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歌谣研究会,1926

[15] 顾颉刚:我和歌谣[J],民间文学,1962,(6)。

[16] 顾颉刚:古史辨(第一册)·自序[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7] 不计风俗调查会收回的风俗调查表。

[18] 张清水:民间文艺掇拾[J],民俗周刊,1928,(40)。

[19] 顾颉刚:妙峰山琐记序[J],民俗周刊,1929,(6970期合刊)。

[20] 顾颉刚:游妙峰山杂记[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1] 庄严:妙峰山进香日记[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2] 顾颉刚:妙峰山的香会[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3] 江绍原:北大风俗调查会《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4] 谢云声:厦门醉仙岩仙诞的调查[A],民俗周刊,1929,(6162期合刊)。

[25] 江绍原:北大风俗调查会《妙峰山进香专号》书后[A],妙峰山[C],广州:中山大学民俗学会小丛书,1928

[26] 董晓萍:文本式田野作业中的学者观念[A],中国民俗学年刊[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

[27] 何思敬:读妙峰山进香专号[J],民俗周刊,1928,(4)。

[28] 钟敬文:纪念两位早死的民俗学致力者[J],民俗周刊,1928,(6)。

[29] 辛树帜1928530日致傅斯年信[J],语史所周刊,1928,(3536期合刊西南民族研究专号)。

[30] 顾颉刚:跋语[J],语史所周刊,1928,(4647期合刊瑶山调查专号)。

[31] 容肇祖:旧历新年专号引言[J],民俗周刊,1929,(535455期合刊)。

[32] 容肇祖:旧历新年专号引言[J],民俗周刊,1929,(535455期合刊)。

[33] 魏应麒:福州的清明[J],民俗周刊,1929,(60)。

[34] 刘万章:海丰清明[J],民俗周刊,1929,(60)。

[35] 容肇祖:告读者[J],民俗周刊,1929,(71)。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5 | 6 | 7 |

  文章来源:施爱东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柯杨]文化背景·方言与其它
下一条: ·[刁统菊/李然]庙会、传说与历史
   相关链接
·[朱梁灏]民俗学的日常生活转向与批判的日常生活研究述论·[赵依铖]建构“民间”之声:塞西尔·夏普的民歌实践、文化政治及学术史的回响
·[张一帆]虚拟空间中的民俗:新媒体语境下民俗传播特征与知识再生产·[张淇源]媒介养老:一种宗族养老传统的理论路径与可能
·[余玮]“物”与民俗学史叙述·[叶玮琪]实践民俗学视野下风俗教化的变迁与回顾
·[王午琦]数字时代神话日常化重构与民俗学回应·[王锐林]积极的规训者
·[王琪]朝向当下的乡村民俗学研究·[田书宇]百姓日用即道:王艮的日常生活思想及其民俗学意义
·[唐璐璐]“在民间”:中国民俗学的“位置”回归·[谭昱芊]论五来重“佛教民俗学”的思想脉络
·[苏明奎]抗战时期云南的歌谣研究与方言调查·[宋海玉]形式与宣读:民俗学“挪用”现象的省思与检视
·[宋博文]数字时代的非遗研究刍议·[邵卉芳]民俗学的担当:学科教师如何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邵凤丽]活态文本与文化实践:民俗学视域下家谱的双重属性·[彭牧]现代性的他者、文化身份与美国民俗学的知识生产
·[毛佳艺]东亚两兄弟型故事比较·[刘源源]艺术民俗学视野下大南坡村乡建中的乡民艺术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5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