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学术史反思
   理论与方法
   学科问题
   田野研究
   民族志/民俗志
   历史民俗学
   家乡民俗学
   民间信仰
萨满文化研究
   口头传统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春节专题
清明节专题
端午节专题
中秋节专题
   二十四节气
   跨学科话题
人文学术
一带一路
口述史
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
濒危语言:受威胁的思想
列维-施特劳斯:遥远的目光
多样性,文化的同义词
历史记忆
乡关何处
跨境民族研究

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首页民俗学专题传统节日与法定节假日

[萧放]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
  作者:萧放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8-10-04 | 点击数:7736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传统深邃厚重。中国人生存环境造就了中国人特有老成持重、温和敦厚的文化性格。因此,也就形成了中国人尊重传统及自觉承续传统的文化习惯。传统是在文化发展中由社会集体记忆的“既有的解决各种人类问题的文化途径”。(希尔斯《论传统》中译本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传统在中国人看来,它是不证自明的真理,传统在延续文化、再造社会方面有着独特的文化功用与文化意义。

中国是一个悠久的文明古国,但在20世纪的一百年历史中,中国人持续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持不信任态度,甚至简单粗暴地予以拒斥,从而妨碍了国人对本土文化传统辩证与科学的认识。传统曾经被作为守旧的代名词,遭到人们的质疑与批判。就传统节日来说,它一再受到打击与蹂躏。民国时期,政府在接受新的西洋历法时,将附在传统历法时间上的传统节日进行改易,比如一度强制人们过公历元旦,不许过农历新年等;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农历新年正式定名春节,是唯一享受政府假日的传统节日。但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历史社会一向重视的传统节日都没有得到应有的社会地位。虽然民间依然在过这些传统节日,但都是民众的自发行为,没有得到政府公共政策的支持与鼓励。在“文化大革命”中,春节的“命”也差点被革掉,当时提倡过“革命化”的春节,春节也不放假,大家继续生产劳动。这种不正常状态在文革之后很快得到扭转,但传统节日问题依然没有解决。

传统节日是一个时间文化的链条,每个节日之间有着段落对应关系,它的背后是时令节气。节日的分布依照季节时间顺序,春秋节日集中,春季大节有春节、清明,春节是以立春节气为依据的,清明在季春时节;秋季大节有中秋、重阳,中秋依傍秋分,重阳贴近寒露。夏季只有端午一节。从民众的季节生活看,春节是四时节庆中最重要的岁首之节,同时它又不是孤立的节日,它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我们仅仅将春节从传统节日体系中选拔出来与其他新型社会节日配伍,虽然表示了对春节的特别看重,但脱出传统轨道的春节,缺乏其他传统节日支撑,显得孤单落寞,并且由于春节传统民俗中的重要象征符号受到抑制与取消,如禁放鞭炮等,就使春节变成简单的吃喝节日。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过程的加快,中国正自觉与不自觉地融入世界秩序之中。中国正处在跨越式大发展的历史阶段,同时也是传统与现代对接,中西文化再次交会的特殊时代。由于经济发展对民族国家立国基础的稳固,同时与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西方文化的面对面,中国人对西方文化的固有弊端有了更直接、更清醒的认识,而对近一百年来一向自我贬低以迎合西方文化的文化自贱心理开始反思,中国人如果要在世界族群中确立自己的地位,就必须有自己的文化本位、文化价值观与文化立场。我们虽然认同西方文化在经济科技与现代社会建设方面重要贡献与示范意义,但它毕竟不能满足我们习惯性的精神需求,它甚至与我们传统的价值观有着根本性的利害冲突。为了维系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为了增强民族认同,为了强固民族的凝聚力,人们必须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与现实社会功用。经过数千年锤炼的中华文化传统中包含着独特精神特质与合理要素,重新受到人们的关注。让传统回归现实是当今中国的心理需求与社会需要。

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遗产,它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传承传统文明的功用。理由如下:


继续浏览:1 | 2 |

  文章来源:萧放的博客
【本文责编:王娜】

上一条: ·[萧放]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
下一条: ·[王霄冰]文化记忆与节日遗产保护
   相关链接
·[彭伟文]“爱好”和“高兴”: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严利]贵州苗族芦笙舞“滚山珠”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徐子清]从黔东南到佛山:来粤务工侗戏艺人群体的异地传承与保护研究·[向伟]社会主义传统中的少数民族民间文艺:以《秦娘美》为中心的讨论
·[覃鹏]凉山彝族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强妍]非遗视角下山西兴县道情艺术传承与保护研究
·[罗瑛 潘小漫]百余年来日本学者对云南民族文化研究的视域及特色·[柯小杰]传统节日民俗中的卫生防疫智慧
·[王霄冰]传统节日的创新发展与文化自信·[赵永恒 郭静暄 马驰]传统体育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赵季淳 丁峰]乡村振兴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实践路径研究·[谢晨]红间绿花团锦簇:滩头年画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
·[王晓涛]后疫情时代端午龙舟竞渡的现代文化表达·[王丽清]从民族文化融合看白族大本曲《磨坊记》的文本来源与流变
·[李丙传 黄煦茜]河北雄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研究·[邓清源 黄永林]要素传承与功能重构:中国传统节日重阳节的当代变迁
·[李楠 陈琛]论应节戏的文化内涵·[施爱东] 恶日端午:阴阳相争的死生故事
·[杨李贝贝]从《贡山县怒族民间故事集》出版看民族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宋双意]河口瑶族服饰调查研究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