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聊天室
怎样过好清明节?
嘉宾:高丙中(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所教授)
叶春生(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教授)
康保成(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1问:清明节的“文化符”究竟是什么?
高丙中:原是美丽快乐的图景
清明节是古代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合成,源于上古先民以对火的崇拜和对大自然的敬仰以及对万物生生不息、人类传宗接代的美好期许。在古代,清明节最主要的活动是祭祀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意在除灾辟邪,祈求生育。古人也会在这一天来到郊外踏青、植树,在河流中洗浴,打秋千、放风筝,少男少女们也会在这一天约会,应该是一幅很快乐的图景。
叶春生:祭祖与纵情欢乐兼容
宋代柳永的清明词描绘了清明节欢乐、嬉戏、热闹的场景:“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柳永的词写在北宋前期,当时社会安定、生活富庶,因此反映了当时的清明节桐花烂漫、车马如流、新声竞奏,就像宋代的《清明上河图》一样表现出了倾城欢乐的繁华景象。总体上看,清明的含泪祭祖与纵情欢乐构成了清明节的两个不同侧面,一方面是奠酒洒扫的沉重;一方面又是欢歌游戏的轻狂。这种悲喜交集看似难以兼容的场景,千百年来却一直共同并存,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文化现象。
2问:如何体味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康保成:核心是孝道
在我看来,清明节的核心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的孝道。在一些人看来,只要给父母提供足够的钱物,让父母衣食无忧这就是尽孝了,但自古以来,有多少“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故事?清明节的意义不在于你给死去的人烧多少冥钱,而是提醒你在活着的时候应该干些什么。
高丙中:感恩和期许
清明节是我们对待先人的一种追思和怀念,就是“不能忘本”。另外,清明节是春天的节日,代表了希望和新生。所以,清明节在我看来至少有两个内涵:追忆和希望。而这两点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清明节是一个人回忆过去、向往未来的结合点,在这个点上人应该感恩和期许,好好反思自己。
叶春生:寄世俗欲望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前者怀旧悼亡,后者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二者有着密切的配合关系。寒食禁火讲求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讲求踏青出游。禁火是为了出火,祭亡是为了佑生,这就是寒食与清明的内在文化关联,它们合二为一,象征着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容易让人身心疲惫,所以在这个节日,让人们更加重视亲人之间的关系,寄托各种世俗的欲望。
3问:传统节日如何走入现代人生活?
高丙中:到纪念馆和名人故居去
国家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这些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目的就是提醒我们要传承文化,挖掘深厚的节庆文化内涵。中国传统节日是中国极其多样的民间习俗的代表,是一种成熟文明的缩影,这些节日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现代人过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祀和各种迎春活动,更可以去看看纪念馆、名人故居、博物馆等,在清明节缅怀先人、沉思未来,这将是很有意味的。
康保成:过洋节只是过一种形式
国家这次将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一起列为法定节日,就是为了在全民之间加强民族意识,提高民族认同感。现在的一些“洋节”在中国是水土不服的。一些年轻人对这些西方节日的内涵并不了解,只是抱着一种休闲的心态去过。在这一点上,我并不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担心,因为这些节日是和中国长期以来的文化相联系的,有一种全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在里面,而中国人过洋节只是过一种形式,并不是文化。
叶春生:可提倡种树环保的主题
中国提倡慎终追远,继承祖先,学会感恩,珍视先人所创造的一切文化成就,这些都可以成为我们过清明节的主题。“俗及时俗,风乃时风。”但传统的清明节中有很多有益的丰富的活动内容今天仍可以时兴。禁火可以结合森林防火日,踏青就是春游,可以与环保联系起来,插柳结合绿化、植树节,蹴鞠可以成为球赛等等。稍微变换形式,清明节就很容易走入现代国人的生活。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2008年4月3日 【本文责编:思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