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国民俗学会最新公告: ·UNESCO ‖ 今天,我们庆祝首个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日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成功举办   ·第三届民俗学民间文学全国高校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在内蒙古大学开班  
   研究论文
   专著题录
   田野报告
   访谈·笔谈·座谈
   学者评介
   书评文萃
   译著译文
   民俗影像
   平行学科
   民俗学刊物
《民俗研究》
《民族艺术》
《民间文化论坛》
《民族文学研究》
《文化遗产》
《中国民俗文摘》
《中原文化研究》
《艺术与民俗》
《遗产》
   民俗学论文要目索引
   研究综述

研究论文

首页民俗学文库研究论文

[叶舒宪]诗可以兴:孔子诗学的人类学阐释
  作者:叶舒宪 | 中国民俗学网   发布日期:2003-10-09 | 点击数:14655
 

  四、作为问题的结语

  从人类学立场上对“诗可以兴”的命题做跨文化(原始与文明、中国与外国)考察,不仅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思维特质的渊源及其形成过程,认识到作为类比联想符号典范的古诗在从原始向文明的理性转变进程中异常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深入理解儒家诗教对于培养中国式推理和论说能力的文化范式作用,而且还将从一个侧面启发人们思考与诗性智慧和诗国文化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诗之比兴作为神话类比的遗留物同中国哲学思维的关系如何?

  在古代文学史上为什么是诗始终占据着中心地位?

  为什么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性作品直到佛教影响之下才较晚地发达起来?

  为什么连后起的小说等体裁之中还会出现与西方小说迥然不同的“引诗为证”的情形?

  从文化互补的意义上看,引譬连类的诗性智慧与西方的逻辑理性之间有没有沟通和整合的可能?

  既然现代西方哲学家已经重新看待自柏拉图以来的形而上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理性异化,既然海德格尔已在《诗·语言·思维》中重新确认了诗对于人类认知、思想和语言的本体论地位,那么源远流长的中国诗国文化将对人类思维的未来发展提供怎样的有效参照呢?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文章来源:中国民俗学网

上一条: ·[叶舒宪]“丰乳肥臀”的生态原义
下一条: ·[叶舒宪]文化的异与同
   相关链接
·龙年说龙“中国龙的文化阐释”·[田逸凡]现代民俗问题格意识在中国的发生和应用性探讨
·[郎雅娟]图案的比较与阐释·[梁奇]匡卫与敷演:虞舜逃生的故事学阐释
·[黄亚欣]宣卷艺人班社在仪式活动中的功能阐释·[郭倩倩]中国故事形态学的研究向度
·[刘广宇]中国节日影像志:回到节日本身的理论自觉·[吴南]乡村振兴背景下阐释庙会信仰实践的社会功能
·[苏永前]作为对话场域的“神话/历史”:两种人类学的“神话/历史”之辨·[苏林]看见、记录、表达:影视人类学视阈下的民俗文化记录
·[李牧]现当代艺术的民俗学根源·[丁木乃]彝族坨坨肉食俗及其社会文化意义
·[周星]民俗语汇·地方性知识·本土人类学·[黄涛]从百姓口头采集俚言,用民俗生活阐释语义:《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俗语》的编纂思路与学术理念
·[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赵世瑜]唐传奇《柳毅传》的历史人类学解读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张士闪]中国礼俗传统的田野考察与文化阐释
·[漆凌云]立足本体:故事研究向叙事本位的回归·[胡琳]灾害叙事与埋岩习俗的文化阐释

公告栏
在线投稿
民俗学论坛
民俗学博客
入会申请
RSS订阅

民俗学论坛民俗学博客
注册 帮助 咨询 登录

学会机构合作网站友情链接版权与免责申明网上民俗学会员中心学会会员 会费缴纳2024年会专区移动端本网导航旧版回顾
主办:中国民俗学会  China Folklore Society (CFS) Copyright © 200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朝阳门外大街141号 邮编:100020
联系方式: 学会秘书处 办公时间:每周一或周二上午10:30—下午4:30   投稿邮箱   会员部   入会申请
京ICP备14046869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201293       技术支持:中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