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来,民间文学界日益感到研究的困境,并就如何应对进行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我认为,民间文学研究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在高校教育归属中的欠合理性;在研究、教育机构中被重视不够;没有专门属于自己可以展示学术成果的“阵地”等等,这些都极大地影响(制约)着学科的发展,但是另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研究者对学科自身的认识存在着不足。
从理论上讲,一个学科的确立和发展,需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明确、独立的研究对象;二是合格的研究人员。前者为客体条件,后者系主体条件。只有当后者对自己的研究对象进行创造性研究,建构起独立的学术话语和理论系统、独立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同时形成相应的研究队伍,一门独具生命品格的新学科方可落地降生。其后的拓展与深化,自然需要许多相关条件,但最关键的是研究主体必须将目光锁定在自己的目标上,并善于学习和运用新的思维、新的研究方法与手段,这样才能不断由表层向深层开掘,在理论上开创新境界。相反,如果离开目标,或者虽然盯住目标但不能继续深入,学科的推进与发展必然是难以想象的。据此可知,欲使民间文学学科走出困境,不能简单地把希望寄托在其它学科,如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等的引入(这种引入当然是必要的和有益的,但不是根本的),而首先要关注的还应当是民间文学自身——它的本真的生命形态。我国现代民间文艺学的奠基者钟敬文教授新时期以来曾一再强调:“要建立真正的民间文艺学,就必须针对民间文学的特点,它本身独具的性质去进行探索,找出规律”;只有“在这种特定的对象上探索出来的理论,才能具有自己的特点,才是地地道道道的中国式的理论”。(见钟敬文《中国民间文学讲演集》第68-69页,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美国著名口头诗学理论的创立者米尔曼•帕里也指出:对于口头诗歌的理解,只能来自于关于口头诗歌产生方式的内在知识;一种创作理论决不能建立在某种其他理论基础之上,而必须以诗歌实践的事实为基础。(转见阿尔伯特•洛德《故事歌手》一书“引言”,尹虎彬译稿,待出;原书1960年由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以为,他们的意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方法论意义。它告诉我们,要想科学地认识民间文学,唯一的办法就是真正把握(进入到)它本身独具的性质。如果把雅文学、俗文学和民间文学视为构成文学的三股源的话,民间文学区别与其他文学最本质的特质应该是它的生活性、活态性。生活性:指创作者、接受者是日常生活中的民众,“社会集团的日常生活”状态,即是民间文学产生的土壤。它是有别与文献文化的“生活文化”。活态性:是否可以理解为,民间文学应该是包括时间、场景、气氛,由传播者、接受者互动构成的,话语的听觉艺术及体势的视觉艺术。它的创作产生、传播传承、发展演变在于表演过程。因而是活态的运动艺术。如果我们能对民间文学具民众日常的“生活性”特征予以重视,不仅拓展了民间文学创作主体范畴,也相应拓展了民间文学搜集、研究的范围,更重要的在于使不同社会集团的民众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间文学产生紧密的联系。从而提高本学科的“解释力”,提高“贴近生活的程度”。被关注、重视程度的扩大、加强,走出困境自然可以加速。至于对“活态性”的重视,会让我们更好地接近研究对象的生命本体。运用、创造与研究其他文学所不同的思维、方法,探究属于它自身的特质,从而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反观我们的现实,问题正出在这里。建国以来,我们学习苏联,尤其依从高尔基的意见,只强调民间文学的阶级性、文学性。在这种思想指导下,首先把民间文学局限在劳动人民(底层文化)范畴内。自1983年钟敬文改变“民”或“民间”只指劳动人民的说法后,高丙中博士的定义又将民间文学研究“从孤立的、怀旧的”文本研究转向“现实的”、“全方位的生活传统”。目前关于民间文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在学界已经有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问题在于对不同社会群体中新出现的民间文学文本的搜集、出版、尤其研究并没有引起重视。比如,在知识份子群体中流行的故事、笑话,校园学生中流行的特殊歌谣,饭桌上盛行的“黄段子”等等,因而还总让社会人感到民间文学是与自己较远的“从前”的东西,或者是属于部分人——文化水平较为低下人群的东西。不能为大家所热衷。其次对民间文学这一“特殊的文学”,它“独具的性质”,或者说它的“内在知识”,一直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我们的视野里,有着特定质的规定性的民间文学,被简化为“一般的文学”;理论上则以“一般文艺学”取代了特殊的“民间文艺学”,或者说以“浅表的民间文艺学”取代了“深层的民间文艺学”。这种认识,又导致了搜集整理的人为失误——不仅不注意对民间文学活态样式的考察,还要遵照“一般的文学”的要求,对原态作品做导向性地“修正加工”与“提高”,更甚者索性丢开原作进行所谓的“改旧编新”。当然从“文学性”的视角对民间文学进行研究也是完全必要的(民间文学毕竟是文学大家族中的一支),目前可以说,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当把它强调到唯一和排它的程度时,便造成严重的消极性后果。
继续浏览:1 | 2 | 3 |
文章来源:中国文学网 【本文责编:思玮】
|
|